民办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评价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民办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评价研究
正文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指产业和教育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职业发展,强调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通过将产业需求融入教育过程,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要求。通过对民办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途径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价,可以更好地推动高校教育与产业需求对接,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培养,促进高校和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优势互补。
一、民办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途径
(一)积极探索和创新产教融合机制
通过开展实证研究,深入了解当前民办高校与产业之间的合作模式和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面谈、案例分析等方法收集大量实际数据,全面掌握产教融合的现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探讨产教融合机制的内在机制,借助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了解各类参与主体的期望、需求和合作瓶颈,为后续制定创新策略提供量化的依据,对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挖掘其中的成功经验和机制内在逻辑,为其他民办高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着力发掘民办高校产教融合机制中可能存在的创新点,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合分析,结合实地调研,找寻创新的方向,如探讨更加紧密的校企合作模式、建立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等,引入新技术、新模式,如人工智能、在线实习平台等,提升产教融合的效果。
(二)构建合理的协同育人机制
通过设立实习、实训、创新项目等实践环节,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建立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帮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获得经验,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挑战。通过开设跨专业的合作课程、项目,促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分享知识和经验,建立交叉学科的研究团队,推动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和学生协同合作,促进知识的融合和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其在多领域中的适应能力,同时,制定定相关政策和激励措施,并推动建设深入学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信息化管理系统体系[1]。
(三)促进民办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
通过与企业深入合作,了解行业最新趋势和需求,设计符合实际职业发展要求的课程,设置专业实践环节,将企业实际问题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直接面对行业挑战,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入企业导师参与教学过程,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企业导师能够传授实际工作经验,为学生提供行业内部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规划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职场,这种双师型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产教融合的深度互动。建立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桥梁,促使产业界专业人才、学术研究人员和学生形成合作共赢的格局,通过共同研发项目、技术创新合作等方式,实现学校的科研成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实际需求,推动产学研三方共同进步,根据企业的特殊需求,为其定制专业课程,确保培养出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使其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快速变化,某民办高校与企业融合情况如表1所示[2]。
表1 某民办高校与企业融合情况
项目 | 内容 | 指标 |
校企合作项目数量 | 每年校企合作项目的数量 | 50个 |
涉及的行业领域 | IT、金融、制造业等 | |
产学研合作成果 | 获得的专利和科研成果数量 | 10项专利,5项科研成果 |
研究项目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 | 80% | |
学生实践参与率 | 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和实习的学生比例 | 90% |
学生获得工作经验和能力提升的评价 | 高于90%的学生认为受益匪浅 | |
企业满意度 | 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企业对合作效果的满意程度 | 85% |
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 90% | |
学生就业率 | 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就业率 | 95% |
与合作企业签约就业的比例 | 60% | |
人才培养质量评估 | 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估结果 | 80%以上毕业生素质达到行业要求 |
学生毕业后在职业岗位上的表现 | 得到业界认可和肯定 |
二、民办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评价
(一)促进民办高校“产教融合”发展
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创新机制能够更加精准地捕捉行业的实际需求,将这些需求融入教学计划和内容中,不仅确保了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更符合职业发展的要求,也使毕业生更容易适应实际工作环境,提升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全面落实“四平太,五协同”战略发展规划,建设深化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衔接,聚焦企业需求,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科专业质量,开展研发,改善实践教学环境,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提供可复制、推广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四平台五协同”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内容如图1所示[3]。
图1“四平台五协同”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示意图
(二)促进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往往以课堂教学为主,而“产教融合”模式注重实践和实际操作,通过与产业合作,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学到更多实用技能,使高校管理层思考如何更好地将实践元素融入课程体系,拓展教育培训的多元路径,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在“产教融合”模式下,产业合作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不同专业的人才协同合作,高校管理层开始思考如何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推动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构建更为开放、灵活的学科体系,为学生提供更为综合和实用的知识体验[4]。通过信息化手段、大数据分析,进一步精准提升教育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助力信息化系统建设。
(三)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发展
传统的高校与企业之间往往存在较为疏离的关系,而“产教融合”机制要求双方深度合作,共同参与课程设计、实践项目和科研活动,创新机制激发了高校与企业更密切、更全面的合作,加强了双方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在“产教融合”机制下,合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实习基地和就业渠道,而是扩大到课程建设、创新项目、产业研究等多个领域,创新机制促使高校与企业拓展了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了更全面的协同发展[5]。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民办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的深入研究,全面总结了各高校在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在推动学生全面素质提升的同时,不同高校在机制创新上存在着差异化的特色,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可借鉴的经验。在未来的发展中,有望通过更广泛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为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贡献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
[1]蔚衍娟,李春燕.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导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研究——以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储运,2023(3):2.
[2]李川,李娜,马琳慧.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2):4.
[3]舒曼.高职兴辽卓越专业群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研究——以抚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23,25(3):5.
[4]胡培玲,周东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产教融合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实践研究——以电商营销直播产业学院为例[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2023(1):4.
[5]苏超杰,罗志华.新时代高职教育产教赛证融合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J].知识经济,2023(4):3.
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研究中心)项目 项目编号MBXH23YB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