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南昌都市圈视角下承接产业转移研究-以新余市为例
摘要
关键词
大南昌都市圈;新余市;产业转移;高质量发展
正文
0 引言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南昌都市圈作为江西省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竞争、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新余市作为大南昌都市圈重要的节点城市,如何立足自身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对于推动大南昌都市圈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1 大南昌都市圈的概念及特点
大南昌都市圈是以南昌市为核心,包括九江、新余、宜春、抚州、上饶等周边城市组成的城市群体,这一区域在地理位置上紧邻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海西城市群,是江西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融入全国经济版图的重要战略支点[2]。大南昌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源于城市间产业分工、要素流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等方面的紧密联系。南昌作为省会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凭借其在行政、经济、科教、文化等方面的综合优势,通过“强心”辐射周边,带动都市圈内其他城市协同发展。这种“核心-外围“”式的空间结构,既促进了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也为外围城市注入了发展动力[2]。譬如,南昌依托丰富的教育资源,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新余则发挥钢铁产业基础,加快建设区域性钢铁物流基地,两市错位发展、互补共赢。同时,都市圈内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加速构建,打造“轨道上的大南昌”,显著改善了城市间的可达性,推动人流、物流、信息流在更大范围内高效流动,促进产业在都市圈内合理布局。总的来看,大南昌都市圈正在从单一中心向多中心、网络化方向演进,逐步走向成熟。
2 新余市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产业接纳能力与基础设施配套的不均衡
新余市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产业接纳能力与基础设施配套不均衡的问题日益凸显。一方面,新余市钢铁、有色金属等传统优势产业规模庞大,产业链条长,配套能力强,对上游资源和下游市场有较大依赖,在全国产业分工体系中地位相对固化,导致其他产业难以嵌入,产业结构单一。另一方面,承接产业转移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作支撑,但新余市在交通、能源、信息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例如,新余经济开发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但园区内部道路通达性不足,标准厂房建设滞后,影响了企业“拎包入驻”。园区外联外通道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问题也制约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向园区聚集。此外,新余市在5G通信、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上也存在短板,较难满足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发展的新要求[4]。
2.2 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的相对滞后
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新余市存在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相对滞后的问题[5]。尽管新余市拥有江西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危险品特种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但高端人才匮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难度大等因素制约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虽然新余市引进了部分整车和零部件项目,但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生产能力薄弱,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同时,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偏低,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明显,这导致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全国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较为边缘化。此外,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尚未健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协同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渠道不畅,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
2.3 劳动力市场结构与产业需求的不匹配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劳动力市场结构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在新余市也日益显现。一方面,随着新余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对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员等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本地劳动力市场培养供给的步伐相对滞后。以新余高新区为例,园区内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速集聚,对嵌入式软件开发、生物制药工艺优化等专业人才需求旺盛,但本地高校相关专业设置较少,人才培养规模有限,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传统制造业企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生产工艺流程发生重大变革,生产一线岗位对员工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新钢公司为例,企业引进了大型智能化连铸生产线,传统钳工、电工等岗位逐步被设备操作员、自动化工程师等新型工种替代,但企业内部员工知识结构更新较慢,难以适应新岗位要求。
2.4 环境政策与企业发展需求的矛盾
近年来,新余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环境管理政策日趋严格,这对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新余钢铁集团为例,企业实施烧结机脱硫、转炉煤气回收等一系列节能环保技术改造,环保设施投资额巨大,运行成本不断攀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经营压力。同时,环境容量有限也制约了新兴产业的引进。以高新区为例,园区内可供新上项目的环境容量十分有限,而新引进的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项目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难以在现有产业布局中找到合适的发展空间。此外,环保督察常态化也对企业生产经营提出了更高要求,部分中小企业受技术、资金等因素制约,在污染防治设施配套、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面临较大的环境合规压力。
3 大南昌都市圈视角下新余市承接产业转移对策研究
3.1 优化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承载区域规划
新余市应立足自身区位、资源等优势,优化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承载区域规划,为承接产业转移奠定坚实基础。1)要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打造“一干多支、五向出省”的高速公路网,加快推进昌赣高铁、昌吉赣客专等重大项目建设,提升对外通道能级,完善与周边城市的互联互通。优化城市内部路网结构,推动各类园区与城市组团便捷连通,打通断头路,疏通微循环,提升城市道路通达性。2)要完善园区配套设施,推动市政公用设施向园区覆盖,加快标准化厂房、仓储物流设施建设,为企业“拎包入驻”创造条件。可探索采用政府投资、企业租赁等方式,推动厂房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厂房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匹配。3)优化园区空间布局,科学编制园区发展规划,明确不同园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避免同质化竞争。譬如,可依托新钢、晨鸣等龙头企业,加快新余经济开发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提质增效;依托红谷滩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加快布局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
3.2 加强技术创新体系与研发资金支持
目前,新余市应当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完善研发资金投入机制,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1)要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企业研发活动。可在现有工业发展专项基金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的比例,重点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研发费用给予税收优惠,并建立政府购买科技服务的长效机制,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资金保障。2)加快培育新型研发机构,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可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共建一批具有产业导向的协同创新中心,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探索股权合作、利益共享等多种合作模式,形成协同攻关的合力。3)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衔接。一方面,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和收益分享机制,激励科研人员主动转化科技成果。另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转化应用的科技成果给予资金补贴、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的转化成本。同时可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
3.3 调整劳动力市场培训与引进机制
针对劳动力市场结构与产业需求的不匹配问题,新余市应当立足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劳动力市场培训与引进机制,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精准对接。1)建立健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紧密衔接。可鼓励职业院校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开设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专业,加大紧缺人才培养力度。同时支持职业院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等培养模式改革,培养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技能过硬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高层次人才特别是紧缺人才引进力度。可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制定“高精尖缺”人才目录,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配套支持,提高人才引进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简化引进手续,提高引进效率。鼓励用人单位采取市场化方式引进人才,探索年薪制、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措施,增强人才吸引力。3)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促进人力资源在区域内合理流动。一是要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大力培育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专业化、信息化水平。二是要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加强与南昌等周边城市的人力资源合作,建立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促进人力资源在都市圈内优化配置。
3.4 协调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政策
新余市应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调好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的关系,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新路。1)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可引导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加快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电机、余热余压利用等先进适用技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同时鼓励企业探索废弃物循环利用新模式,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循环链接,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2)完善环境治理市场化机制,为企业绿色转型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可创新环境治理模式,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工业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提高污染治理的专业化水平。此外,建立健全排污权交易市场,推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促使企业加大环保投入。3)加强环保督察与服务并重,帮助企业提升环境管理水平。首先要强化环保督察,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倒逼企业加强环境管理,推动污染防治设施提标升级;其次要建立健全环保服务体系,组织开展环保技术对接、环保设施托管等活动,帮助企业解决环保技术、资金、人才等瓶颈制约。4)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三线一单”落地见效。在园区规划、项目准入等环节,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从源头把好环境准入关。编制园区“三线一单”,明确园区环境管控要求,引导产业有序集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4 结语
大南昌都市圈视角下,新余市要实现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必须立足自身禀赋,破解当前发展瓶颈。通过加快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人力资源市场配置,创新生态环境管理方式等举措,不断增强产业承载能力,提升资源要素保障水平,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推动新余市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未来,新余市应进一步强化与南昌等周边城市的协同联动,加快融入大南昌都市圈一体化进程,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参与区域分工协作,为江西省加快建设对接融入长江经济带、打造内陆双向开放新高地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佳,金效益,蔡赟.新余市以锂电产业融入大南昌都市圈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3,(10):33-36.
[2]薛运强,涂浩恺,赖俊杰,等.大南昌都市圈战略背景下南昌市道路客运转型升级对策[J].交通企业管理,2024,39(02):23-26.
[3]危小建,赵莉,程朋根,等.基于数量和质量视角的大南昌都市圈生态用地时空演变综合评估研究[J].土壤通报,2024,55(01):1-10.
[4]曹瑶.外汇服务赋能助推新余产业新发展[N].新余日报,2024-03-27(001).
[5]胡星星,胡蓉.科技创新在新余市渝水区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浅析[J].南方农业,2024,18(01):229-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