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摘要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文化自信
正文
课题或基金项目:韶关学院2023年课程思政建设项目课程类【韶院党政办[2023]16-48】-“课程思政”视域下《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探索和实践;新文科背景下《高级英语读写》课程多学科融合的发展与对策研究(SYJY20231028)
随着中国快速崛起及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经历了历史性变化。在全球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及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中华文化与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部演讲中强调,对待不同文明需展现宽广的胸怀,推动文明互尊、和谐共处,使文明交流成为增进国际友谊、推动社会进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桥梁。然而,当前我国英语跨文化教学在促进学生接触英语语言文化的同时,却忽视了中华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导致价值观异化。面对全球化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新时代的高等教育亟需肩负起培养跨文化国际化人才的使命。本文基于“课程思政”,探讨如何在英语文化类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通过跨文化交际课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与自豪感,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标。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意义
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高等教育中的“课程思政”不仅是教学的需求,更是培养现代人才的重要途径。以下内容深入探讨了如何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实现德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机融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课程思政与育人责任
“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通过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将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与传统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不仅涉及政治认同和国家意识的培养,也关乎文化自信和人格养成。尤其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这种教育模式尤为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如何利用外语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培养,以及对不同文化价值观的理解和尊重。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在更加开放的课堂环境中通过实际操作来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目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文化自信与课程内容
尽管跨文化交际课程强调西方文化的学习,但对中华文化的深入理解和传播同样重要。当前,很多学生在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时存在困难,这不仅影响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自信,也限制了他们在国际交流中的表达能力。因此,在课程中增加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荣誉感,还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更全面地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和社会建设。
(三)跨文化交际的教育意义
通过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与人沟通的基本技能,还能提高处理文化冲突和不确定因素的能力。这种教育方式鼓励学生从他者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文化,探究并认同本族文化,最终达到与人为善、积极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同时,这也为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个人职业发展和家庭生活提供了支持,使他们能够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有效地跨越文化障碍,与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二、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的问题和现状
(一)课程的起源与现阶段发展
跨文化交际课程源自美国20世纪后期,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对跨文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这门课程因此被纳入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尽管如此,它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文秋芳教授曾指出,跨文化交际作为一种“舶来品”,其理论和研究方法主要来自西方,这可能导致学生在接受过程中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
(二)教学内容的文化倾向性
当前跨文化交际课的教学内容普遍偏重西方文化,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导致学生的价值观西方化,从而丢失对自我文化的认同。外语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词汇的文化内涵和语篇特征的教学模式,可能使学生误将跨文化交际等同于英美文化的传播,忽视其他文化的价值。
(三)语言功能的误区
在传统教学中,语言的工具性功能被过度强调,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刻意练习来实现语言的习得。如果文化交际课程依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将被动接受文化知识,这不仅剥夺了语言隐性功能的实现,也妨碍了学生形成对自我和异文化差异的深刻思考,更难以承担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
(四)教师“思政”能力的挑战
教师是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核心。研究发现,许多外语教师对跨文化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理解不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难以在教学中恰当地结合自我文化与异文化。这导致教学内容常常简单化,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课程思政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突破
为了引导学生始终保持中国传统道德情操,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课程思政”在教学实践中需进行价值判断和意识指引。首先,应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培养具有跨文化同理心和批判性文化意识的学生。通过建立平等交流的跨文化意识,客观认识语言的文化差异,正确理解目标语文化,可减少由价值观差异导致的误解和冲突。其次,课程考试应重视文化知识的运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采用情感体验式教学法,如英语沙龙、演讲、戏剧表演等,不仅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和自重精神,也提升他们的跨文化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拓宽视野,增强国际竞争力。最后,在多元文化教学的基础上,坚持文化认同,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能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文化底蕴,同时尊重和欣赏其他文化。
四、融入“课程思政”的跨文化教学原则
(一)思辨原则的应用
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应始终贯穿整个课程体系和每个教学环节。根据Sriven和Paul的观点,思辨是一种经过专业训练的思维过程,它涉及观察、经历、反思、推理或交流所获得信息的概念化、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因此,跨文化教学不仅应传授知识,更应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辨,掌握并运用思辨方法去完成跨文化交流任务。
(二)探究原则的重视
跨文化教学需重视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他们能在面对真实的跨文化场景时积极获取信息,独立思考,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应通过问题引导学习,为学生寻求新知识和理解铺垫,同时培养其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好奇心、开放态度和宽容精神。
(三)共情原则的实施
在处理与自身文化截然不同的异文化现象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通过他者的视角观察、感受事物,并理解对方的行为逻辑。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会尊重、包容乃至欣赏文化差异,避免主观意识导致的误判,培养能够兼容并蓄本民族与异文化的国际化人才。
(四)体验原则的深化
根据Kolb的体验式学习理论,有效的学习是通过体验、观察、概念化和试验的循环过程来实现的。在课堂内,可通过读跨文化案例、观看相关电影、组织讨论和反思,进而总结归纳和实践检验来促进跨文化能力的内化。而更深入的体验则通过课堂外的活动,如参加国际交流竞赛、海外研学夏令营或短期留学等,这些真实的跨文化体验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有效方式。
五、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的策略涉及多个层面。首先,教师需及时更新对时事的了解并对课本中的思政切入点保持敏感,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帮助学生培养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情感。此外,教材选用应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并引入中西文化比较及跨文化交际的中国视角案例,重构知识文化体系,(图1)以丰富教学内容并达成课程思政的目标。进一步探索教学方法的创新,如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互联网+教育”策略,实时更新课程内容并推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发展。采用混合式教学和课堂翻转模式,促使学生在线上外自主学习并在线下课堂中积极参与,发挥创新能力。最后,调整课程评价机制,将思政教育融入知识考核,确保道德素养与知识能力的统一评价标准,以体现课程思政的整合与实施效果。
(图1)
六、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课程思政”的教学建议
(一)融入“课程思政”的教材知识体系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为此,教材的编写应深入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挖掘与教学单元相关的内容,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以培养学生的国家情怀。教师还可以利用在线资源如视频讲话,更生动地介绍这些内容,使课程思政更加潜移默化。
(二)融入“课程思政”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慕课、微课等线上资源打破传统教学局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还能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融合。利用MOOC等平台开设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课程,通过SPOC平台分享课程思政讲座视频,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思政教育。下面将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详细介绍(图2)。
在课前,教师应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设计,设置具体的教育目标如爱国情怀、职业道德等。教师需要准备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如PPT和视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为课堂互动和探讨打下基础。在课中,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结合线上教学平台和线下面对面交流,教师可发布资源、布置作业并组织讨论,同时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课后,设计多元化的思政活动,如线上讨论和小组作业,鼓励学生制作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微视频,提升他们的文化传播力。教师还应对学生的作业和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传播中国文化。
(图2)
(三)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机制
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机制应当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与情感态度。知识技能通过考试、作业等形式评价;能力素质则通过学生的实操、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表现进行观察评估;情感态度评价则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和态度展现。此外,评价还需重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应多样,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以及过程与结果评价。定量评价依赖考试成绩和作业完成率的数据分析,定性评价则通过观察和访谈获取信息。过程评价关注学习和教学过程,结果评价则着重教学成效。同时,应特别关注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程度和实际效果。
(四)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以促教学产出
通过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有效促进教学产出并丰富学生的跨文化体验。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国际艺术节、电影节等文化交流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并提高跨文化意识。同时,鼓励学生参与语言交换项目,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深入了解多样的语言表达和文化内涵。此外,通过实地考察不同文化的博物馆和历史遗迹,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情境,理解各种文化的交往规则。最后,通过参与国际志愿服务,学生不仅能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能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Byram 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7.
【2】 Bennett M. J.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Current Perspective[M]. ME: Intercultural Pre, 1998.
【3】 和伟.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路径研究[J]. 中州大学学报,2019(06):96-100.
【4】 黄文红. 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模型:中国与西方的对比[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4):37-40
【5】 孙有中. 2018. 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6】 孙有中. 2021. 外语教学与跨文化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
【7】 文秋芳.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2):47-52.
【8】 文秋芳. 对“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思考:课程思政视角[J].外语电化教学,2022(2):9-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