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 倡议下建筑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管控机制研究——基于云南某国有企业集团东南亚项目的实证分析

期刊: 国际市场 DOI: PDF下载

周宇亮

云南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

文章立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以云南某国有企业东南亚工程项目为案例,从政治风险、汇率波动和属地管理三个方面对工程项目的核心风险进行深入剖析。以云南某国有企业为例,对东南亚国家的工程投资实践进行实证研究,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识别、预警和应对体系,为我国“走出去”的国企建设提供可操作的风险防控框架,帮助我国建筑企业提高海外投资风险应对能力,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和投资效益。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建筑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管控

正文


前言:“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已成为促进我国与沿线各国经贸合作,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要动力。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主体的施工企业,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的号召,承接一大批沿线国家的建设项目。东南亚地区因其地理位置接近,经济合作潜力巨大,已成为中国建筑企业海外投资的热门地区。云南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我国同东南亚各国交流与合作的前沿阵地,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云南某国有企业集团是云南省大型国有建设企业,在东南亚地区深耕多年,参与过多个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在海外投资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一带一路倡议下建筑企业海外投资风险分析

(一)汇率波动风险

一带一路倡议下,建筑企业海外投资项目周期长,资金流动频繁,汇率波动风险成为突出问题。东南亚等投资目的地国家货币受国际经济形势、国内货币政策等因素影响,汇率波动剧烈。建筑企业在项目投标、设备采购、劳务支出及项目结算等环节,涉及多种货币结算,汇率的大幅波动直接影响成本与收益[1]

(二)属地化管理风险

属地化管理风险是建筑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重要挑战。文化差异方面,投资目的国与我国在价值观、宗教信仰、工作习惯等存在显著不同,易导致企业与当地员工、合作伙伴沟通不畅,团队协作效率低下。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当地劳动力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招聘、培训、考核和薪酬管理需适应本土市场规则,否则易引发员工流失[2]

(三)其他风险

除上述风险外,建筑企业海外投资还面临市场与自然环境等风险。市场风险中,一带一路沿线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当地企业和国际承包商参与竞争,导致项目中标价格压低,利润空间缩小,且市场需求变化、建材价格波动、设备供应不稳定等,都增加了成本控制难度。自然环境风险方面,沿线部分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如地震、台风、洪水等,不仅会破坏在建工程,增加重建成本,还会导致工期延误,使企业面临合同违约风险,同时威胁项目人员生命安全,加大安全管理压力,给企业带来多重损失[3]具体风险类型如表1所示:

1投资风险类型

风险类型

具体表现

案例/数据支持

汇率波动风险

1.东南亚国家货币受国际经济、国内政策影响波动剧烈(如泰铢、缅元);
2.项目全周期(投标、采购、结算)涉及多货币结算,汇率波动导致收入缩水、成本增加;
3.利润空间压缩,企业面临汇兑损失,影响资金链稳定。

云南某国有企业泰国项目:泰铢兑人民币汇率下跌,项目利润减少约20%

属地化管理风险

1. 文化差异:价值观、宗教信仰、工作节奏差异导致沟通障碍、团队协作低效(如国内加班文化与东南亚员工休闲习惯冲突);
2. 人力资源管理:当地劳动力技能不足、招聘培训难度大,薪酬体系不匹配易致员工流失;
3. 法律合规:环保、劳工、税收法规差异大,违规面临纠纷、处罚及形象损害。

云南某国有企业柬埔寨项目:因管理模式与当地文化冲突致工期延误,劳工法律不熟悉引发纠纷。

其他风险

市场风险:
-沿线市场竞争激烈,中标价压低,利润缩水;
-建材价格波动、设备供应不稳定增加成本控制难度。

自然环境风险:
-地震、台风、洪水等灾害破坏工程,导致重建成本上升、工期延误及违约风险;
-威胁人员安全,加大安全管理压力。

东南亚某沿海项目因台风停工,工期延误超3个月,重建成本增加15%

云南某国有企业集团东南亚项目投资实践与风险案例分析

(一)云南某国有企业集团东南亚项目概况

云南某国有企业集团依托云南独特的地理位置,积极参与东南亚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在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进行多个项目,涉及公路铁路桥梁水利房屋等。其中中老铁路配套工程的建成,有力地保证中老铁路的开通运营,促进中老两国间的互联互通;缅甸水电工程为当地人民提供洁净能源,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云南某国有企业集团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同时也将服务于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典型风险案例分析

1.汇率波动风险案例

云南某国有企业集团将在泰国投资3年的商业综合体项目。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泰铢兑人民币汇率出现剧烈的波动。在工程实施的初期,泰铢的汇率是比较平稳的,但是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变,泰铢兑人民币的汇率急剧下跌。由于部分项目合同是以泰铢结算,而大部分公司的成本支出都是人民币,因此货币贬值造成公司用人民币结算的收入急剧下降。据估计,单是汇率的变动,该项目的利润就下降20%左右。由于缺乏有效的汇率风险管理手段,无法对汇率风险进行有效的套期保值,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属地化管理风险案例

云南某国有企业集团在柬埔寨的一座房屋建筑工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及属地管理经验的欠缺,在建设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在项目管理方面,我国企业沿用国内的管理模式,强调严格的工作纪律和紧张的工作节奏,这与本地员工重休闲、慢节奏的文化习俗相矛盾。本地员工由于对加班制度的不满和缺乏动力,导致工程进展缓慢。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由于企业对当地劳动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不够,导致劳动争议的发生。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工程的顺利进行,也影响到当地企业的形象。

一带一路倡议下建筑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管控机制构建

(一)风险识别机制

1.建立多维度风险识别指标体系

针对我国建筑企业海外投资的特点,结合东南亚地区的实际情况,构建一套涵盖政治、经济、社会和自然等多维风险的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实证分析。就政治风险而言,本研究设定政治情势稳定、政策持续性及政府廉正指数;对于汇率风险,重点关注汇率波动的大小和汇率控制政策;对于属地管理的风险,则综合考虑文化差异度、当地劳动力市场状况和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通过对风险辨识指标进行全面梳理,实现对各类风险的有效辨识[4]

2.运用信息化技术辅助风险识别

运用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海外投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建立风险信息库,集成国际新闻,政策法规变化,市场动态,气象灾害预警。在此基础上,利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算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信号。

3.开展实地调研与专家咨询

在投资前,组织专业人员到项目所在国开展实地调研,与当地政府、企业、社区居民等深入沟通,对当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状有深刻的认识。同时,邀请国际投资、法律和政治方面的专家为项目提供咨询意见,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与分析。

(二)风险预警机制

1.确定风险预警指标阈值

基于历史数据、行业经验及工程实际的风险识别方法。风险预警分为“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四个级别,对应蓝、黄、橙、红三色预警。例如,将汇率波动超过5%为一般警报(蓝色)、超过10%的警告(黄色)、超过15%(橙色)的严重警告、超过20%的特别严重警告(红色)。

2.构建风险预警模型

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建立风险预警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风险指标的权重,并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综合评价风险,有效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采用人工智能算法预测风险的变化趋势,为企业提供前瞻性的决策依据1

 

1风险预警模型

3.建立风险预警响应机制

制定不同风险等级的应急预案,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制定相应的工作流程。风险预警信号一出,有关部门要迅速采取行动。比如,企业一旦接到政治风险橙色预警,就应该暂停新的投资项目,并加强与当地政府的联系,做好人员、财产安全的准备。建立风险预警信息反馈机制,对风险的动态变化进行跟踪,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风险应对机制

1.汇率波动风险应对策略

优化合同条款,将汇率调整机制纳入合同。在汇率变动幅度超过某一幅度时,为减少汇率波动给工程带来的成本及收益带来的冲击,对合同价格作相应的调整。利用期货、期权和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对冲汇率风险。企业应该培养一支专业的外汇风险管理队伍,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并根据汇率走势,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战略。另外,要合理安排资金结算的时间与币种,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汇率波动带来的资金冲击。

2.属地化管理风险应对策略

加强跨文化融合和跨文化训练。培训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提高员工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及适应性。在项目管理上,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采取本土化的管理方法,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建立适合本地区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薪酬与福利制度,完善员工的培训与晋升机制。公司在招聘员工时,注重选择有相关技能、经验的人才,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加强与地方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的合作,建设人才培养基地,为项目建设提供稳定的人才保障。

3.其他风险应对策略

应加强对市场风险的调查研究,建立市场动态监控机制。及时掌握东南亚地区建筑市场的需求变化,竞争对手的动态,材料价格的变化趋势,为公司的投资决策及工程管理提供参考。在工程招标阶段,要对市场竞争状况进行合理评估,科学合理地报价,避免因低价中标而蒙受损失。针对自然环境风险,在选址、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加强对易震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做好洪涝灾害地区的防洪、排水体系建设。投保财产险和工程险,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结论

本文云南某国有企业东南亚项目为背景,剖析“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施工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汇率波动、属地管理等难点问题,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识别、预警和应对体系。研究表明,通过构建多元风险识别指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预警,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政治沟通、金融工具使用和属地融合等应对策略,有效降低境外投资风险。云南某国有企业的实践表明,这一机制降低政策变化、汇率波动等带来的经济损失,提高项目成功率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但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入,数字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和新的贸易壁垒等风险也在不断涌现。在此基础上,加强国际合作案例的比较分析,持续优化风险管控机制,为我国国有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风险防控指导意见。

参考文献:

[1]李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筑施工企业海外EPC项目风险评价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24.

[2]王亭.“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建筑企业境外项目投资的风险控制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20.

[3]任学良.“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及防控[D].吉林:吉林大学,2020.

[4]高萍."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建筑企业的财税风险控制策略[J].价值线,2024(2):103-10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