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面临的瓶颈及对策

期刊: 国际市场 DOI: PDF下载

张年

中国共产党镇江市委员会党校,江苏镇江212000

摘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比重逐步提高,其管理问题也日益凸显。固定资产作为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物质保障,其管理效率直接关系到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单位的正常运营。本文首先分析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当前面临的瓶颈,进而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提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瓶颈;对策

正文


事业单位作为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固定资产管理对于保障单位正常运转、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面临着诸多瓶颈,严重影响了资产的使用效率和安全。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面临的瓶颈

1.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众多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显著的制度缺陷,这直接导致了资产管理流程的不规范性和责任模糊性。特别是在资产的购置环节,由于缺乏明确的审批与采购流程,可能导致无效或过度采购。在资产使用阶段,因无明晰的操作指南与监管机制,使得资产使用效率低下,甚至可能出现滥用或闲置现象。而在资产的调拨与报废过程中,不规范的流程同样可能引发资产的误用、损坏或遗失,最终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与严重浪费。

2.账面资产与实物资产不符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多样性与庞大数量,加之其频繁的变动性,共同构成了资产管理的复杂挑战。这种复杂性往往导致账面记录与实物状况之间的不一致,成为管理中的一大难题。具体来说,当资产发生增减变化时,若相关记录未能及时、准确地反映这些变动,如新购资产未及时入账或报废资产未及时销账,便会造成账实不符。同时,账务处理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如记录错误或遗漏,也是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这种账实不符不仅影响了资产信息的真实性,还可能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决策和资产管理产生误导。

3.资产管理信息化程度低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管理在固定资产管理领域的应用已显得愈发重要。然而,目前许多事业单位在这方面却显得滞后,依然沿用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进行资产管理。这种模式的信息化程度低,不仅使得管理过程繁琐低效,而且在数据处理方面存在显著的短板。由于缺乏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支持,手工操作难以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现代化进程,也增加了资产管理的风险。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1.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在推进固定资产管理优化的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到制度建设的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为了构建科学、高效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事业单位应当紧密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资产规模和管理需求等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全面而细致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这一制度应涵盖资产购置、使用、调拨、报废等各个环节,明确每一环节的具体操作规程,确保各项流程清晰、规范,并且具备可操作性。

此外,制度中还应明确各环节的责任主体,细化职责分工,避免出现责任空白或重叠的情况,从而确保每一项资产管理工作都能落到实处。在建立健全制度的同时,事业单位还应着重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通过定期的内部审计、专项检查以及不定期的抽查等方式,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仅停留在纸面上,而是真正融入到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规范和引导作用,从而有效提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整体水平和效率。

2.加强账面资产与实物资产的核对

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账面资产与实物资产的一致性问题。为了确保这两者之间的严格相符,事业单位应当实施定期的核对机制。这种核对不仅应涉及资产的总量和价值,还应深入到每一类、每一项资产的具体明细,从而全面把握资产的实际状况。

当资产发生增减变化时,无论是购置新资产、处置旧资产,还是资产价值的调整,事业单位都应迅速且准确地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这不仅包括更新账面记录,确保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还包括对相关财务凭证和文件的妥善保存,以便日后查证和审计。

此外,建立完善的资产盘点制度也是保障资产账实相符的重要环节。事业单位应依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资产管理需求,制定合理的盘点周期和流程,并确保盘点工作的全面性和细致性。通过定期的清查盘点,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能为单位的财务决策和预算编制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支持。

3.推进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

事业单位在当今信息化时代,面临着固定资产管理的新挑战与机遇。为了顺应这一时代潮流,并有效提升固定资产管理的效能,事业单位应积极致力于推进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进程。这一进程的核心在于建立一套功能完善、操作便捷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这一系统,事业单位能够实现对各类固定资产信息的全面、实时掌控,无论是资产的数量、价值,还是其使用状态、变动情况,都能得到及时、准确的反映。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不仅为事业单位提供了一个集中、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实现资产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共享。这意味着,无论是资产管理部门还是其他相关部门,都能随时获取到最新、最准确的资产信息,从而有效避免信息滞后或失真所带来的管理风险。信息化手段的运用,还为事业单位带来了诸多其他益处。首先,它显著提高了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通过自动化的数据处理和智能化的管理功能,系统能够大幅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减少重复性劳动,使管理人员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更高层次的管理活动。其次,信息化手段有助于减少人为错误。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人为因素往往是导致数据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信息系统的引入,则能通过预设的规则和校验机制,有效避免这类错误的发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

总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面临的瓶颈问题不容忽视,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通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账面资产与实物资产的核对以及推进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等对策,可以有效提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高金凤.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1(2):81-82.

[2]薛宇.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20(35):102-103.

[3]温雪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营销界,2021(38):183-18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