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审计质量提升的制度保障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事业单位;审计质量;制度保障;监督机制;标准化规范
正文
一、引言
事业单位作为提供公共服务、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主体,其资金使用效率与公共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与社会公平。审计作为监督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合法性、合规性的关键手段,其质量高低决定了监督效能的发挥程度。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事业单位审计已从传统的“查错纠弊”向“风险防控”“绩效评价”转型,但审计质量参差不齐、制度保障不足等问题仍较为突出。制度保障是审计质量的根基[1]。从制度经济学视角看,有效的制度安排能够降低审计活动的交易成本,规范审计主体行为,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偏差。当前,事业单位审计制度存在法律依据分散、操作标准模糊、结果运用机制不畅等问题,导致审计流于形式、整改乏力等现象频发。因此,研究事业单位审计质量提升的制度保障,对于完善审计监督体系、强化公共资金监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事业单位审计质量的现状与制度瓶颈
(一)审计质量现状
近年来,随着审计全覆盖要求的推进,事业单位审计覆盖率显著提升,但质量问题仍不容忽视。一方面,部分审计项目存在“走过场”现象,对预算执行、项目资金使用等关键环节的审查流于表面,未能揭示深层次问题;另一方面,审计结果与整改落实脱节,许多审计发现的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形成“审计—整改—再出现”的恶性循环。此外,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审计标准差异较大,导致审计结论缺乏可比性,影响了审计监督的权威性。
(二)制度瓶颈分析
事业单位审计涉及《审计法》《预算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多部法律法规,但这些规定在审计范围、程序、责任认定等方面存在交叉或冲突。如《审计法》侧重国家审计机关的监督权限,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仅对内部审计作出原则性规定,缺乏衔接机制,导致审计实践中可能出现监管职责不够清晰、部分环节协同不足的情况。
2.操作标准不统一
目前,事业单位审计缺乏全国统一的操作指南,审计机关与内部审计部门的标准差异较大。如对“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有的单位侧重资金节约率,有的侧重服务满意度,导致审计结论难以量化比较。此外,审计证据的收集、复核等环节缺乏规范,部分审计项目存在证据链不完整、证明力不足等问题。
3.问责机制虚化
审计问责是保障审计质量的关键,但现行制度存在“问责宽松”“责任不清”等问题。一方面,对审计人员的失职行为(如隐瞒问题、出具虚假报告)缺乏明确的追责条款;另一方面,对被审计单位拒绝整改的行为,仅规定“通报批评”等轻微处罚,威慑力不足。
4.结果运用机制缺失
审计结果的公开、共享与应用是提升审计效能的重要环节,但目前事业单位审计结果大多局限于内部通报,未与绩效考核、干部任免等挂钩。如审计发现的“三公经费超标”问题,若未纳入单位年度考核,难以形成长效约束。
三、事业单位审计质量提升的制度保障路径
(一)构建协同化制度体系
1.完善法律法规衔接机制
以《审计法》修订为契机,明确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在事业单位审计中的职责分工。如规定国家审计机关负责重点领域(如教育、医疗)的专项审计,内部审计部门侧重日常监督,社会审计机构承担第三方评估功能,并通过制定《事业单位审计协调办法》,解决法律法规冲突问题。
2.建立分级分类制度框架
根据事业单位的职能类型(如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和规模,制定差异化的审计制度。如对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如义务教育学校),审计重点放在财政资金使用合规性;对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如科研院所),增加绩效审计权重,建立“合规+绩效”的双重审计制度。
(二)制定标准化操作规范
1.统一审计流程与方法
由审计署牵头制定《事业单位审计操作指南》,明确审计计划、实施、报告等各环节的具体要求。如规定预算执行审计需涵盖“预算编制—资金拨付—使用效果”全链条,重点核查超预算、无预算支出等问题;对固定资产审计,要求采用“账实核对+现场盘点”相结合的方法,确保资产安全完整[2]。
2.建立量化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基础指标+特色指标”的审计质量评价模型:基础指标包括审计覆盖率、问题整改率等通用性指标;特色指标根据单位类型设定,如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使用率”、学校的“生均经费效益”等。通过量化评价,使审计结果具有可比性和说服力。
(三)强化问责与激励机制
1.细化审计责任追究制度
区分审计主体与被审计单位的责任:对审计人员,明确“应发现未发现”“隐瞒问题”等行为的追责标准,情节严重者追究法律责任;对被审计单位,规定整改时限与责任主体,对拒不整改的,将单位负责人纳入诚信黑名单,限制其职务晋升。
2.建立审计质量激励机制
对审计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例如将审计质量纳入内部审计部门的年度考核,对发现重大问题(如贪污挪用公款)的审计人员给予物质奖励。同时,推行审计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门槛。
(四)健全结果运用机制
1.推动审计结果公开
除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外,事业单位审计结果应通过政府官网、新闻发布会等渠道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如教育部门的审计结果需公开“义务教育经费拨付情况”“择校费收支”等群众关心的问题,强化社会舆论对审计整改的监督。
2.实现审计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
将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纳入事业单位年度绩效考核体系,权重不低于10%。如对存在“虚报项目套取资金”问题的单位,直接扣减绩效考核得分,并影响下一年度的预算拨款,形成“审计—考核—预算”的联动约束机制。
四、实施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财政、审计、编办等部门组成的事业单位审计协调小组,统筹推进制度建设与实施。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解决审计实践中的制度性问题,例如协调不同部门对“科研经费审计”的标准分歧[3]。
(二)强化技术支撑
推进“智慧审计”平台建设,实现审计数据的实时共享与分析。如通过对接财政支付系统与事业单位财务系统,自动预警“超标准采购”“大额现金支付”等风险点,提高审计的精准性和效率。
(三)开展试点推广
选择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如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开展制度试点,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如在高校试点“绩效审计量化指标”,在医院试点“审计结果与医保拨款挂钩机制”,为全国性制度制定提供实践依据。
五、结论
事业单位审计质量的提升离不开系统完善的制度保障。当前,亟需破解制度碎片化、标准不统一、问责虚化等瓶颈,通过构建协同化制度体系、标准化操作规范、强效化问责机制与常态化结果运用机制,为审计质量提供全方位支撑。未来,还需结合数字化转型趋势,推动审计制度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事业单位审计从“合规监督”向“价值创造”的跨越,为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圣垚.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成因与审计质量控制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5,(09):62-64.
[2]孙瑞.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与效能提升研究[J].大陆桥视野,2025,(04):88-90.
[3]秦娜.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及审计质量分析[J].市场瞭望,2025,(07):94-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