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人员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国有企业;人员绩效考核;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正文
根据国务院国资委2024年要求,到2025年国企必须普遍推行“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机制,明确禁止以“违纪、退休、主动离职”替代业绩不达标人员的退出,强调考核结果必须刚性应用。例如武汉地铁控股公司将干部“下”的标准与经营业绩责任书绑定,实现“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当前的各国有企业绩效考核已经从“形式化检查”转向为“战略落地工具”,核心逻辑是以刚性考核推动人才流动、以差异分配激活组织效能。政策持续强化退出机制和薪酬弹性,比如末位淘汰、浮动薪酬占比≥60%等,而且企业通过岗位价值评估、AI工具、分类激励提高精准性。目前,国有企业人员绩效考核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破解存在的难题,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人员绩效考核的作用。
1国有企业人员绩效考核的内涵
国有企业人员绩效考核内涵是以国家战略为根本导向、以岗位价值为基础、以业绩贡献为核心标尺的系统性管理机制,不仅是衡量员工工作成果的工具,也是连接国家意志、企业战略与个体行为的动态治理体系。首先,是政治性和战略性的统一体。将国家赋予国企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转化为可量化的考核指标,确保员工行为与国家战略同频。其次,是价值创造与效能评估的标尺。以《岗位价值评估矩阵》区分技术岗、管理岗和操作岗的价值贡献差异,设定差异化考核权重,比如企业中科研岗位考核专利转化率占40%权重,生产岗位考核良品率占35%权重。效能多维评估内容见表1。最后,为刚性约束与动态优化的治理工具。促进“三能机制”的落实:能上能下、能增能减、能进能出。
表1 效能多维评估内容
维度 | 考核焦点 | 政策依据 |
经济效能 | 净资产收益率、成本节约率 | 国资委《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 |
战略效能 | 核心技术攻关进度、新市场渗透率 | 科改示范企业专项考核指引 |
治理效能 | 风险合规率、安全生产事故率 |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 |
社会效能 | 乡村振兴投入、碳排放降低量 | 央企ESG考核指南 |
2国有企业人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一)绩效考核执行力度不足
国有企业人员绩效考核在执行层面存在“刚性不足、穿透不力、激励钝化”等突出问题,特别是在执行力度上呈现出政策要求与落地效果断层问题。首先,考核机制设计缺陷。表现为指标与战略脱节,“两张皮”现象突出,出现了考核指标无法精准承接国家战略与企业核心目标的问题,例如某省交通集团将“党建经费节约率”设为加分项,变相鼓励削减党建投入,而“一带一路海外项目风险管控”等关键战略指标却未纳入考核中,导致考核仅为填表游戏,员工行为与战略方向相背离。同时还表现为标准模糊化问题,例如定性指标占比过高,评价标准缺乏行为锚定,某央企子公司考核中,主观评分占比60%,同一岗位员工考核结果差异不足8%,远低于市场企业的20%,这种现象掩盖真实的绩效差距。其次,执行过程失控,形式主义问题严重。由于过程督导缺位,导致重结果轻过程,缺乏动态跟踪与及时纠偏,例如某装备制造业全面仅开展1次绩效面谈,员工在年终才可了解绩效是否达标,失去了改进的机会。还有数据造假问题严重,为了规避末尾淘汰的压力,部门协同篡改数据,例如某水利企业虚报“安全生产天数”,将未遂事故隐瞒不报,影响考核真实结果[1]。
(二)绩效考核奖惩机制不完善
首先,由于体制性约束,行政逻辑与市场机制的冲突明显。政策冲突体现在:国资委工资总额审批制→总额增长≤利润/效益增幅→企业自主分配空间被压缩→奖惩资金池不足。例如某军工企业2023年利润增长12%,但工资总额仅增加5%,导致考核A级员工奖金增幅被限制在8%以内,远低于企业同类岗位的30%。该企业被迫“削峰填谷”,高绩效者激励不足,低绩效者惩罚失效。其次,制度设计缺陷,以短期现金激励为主导,缺乏长效激励机制。比如股权激励、项目跟投、利润分享等激励措施应用存在不足,严重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
3国有企业人员绩效考核的优化对策
3.1制定科学考核目标
首先,要紧密承接战略与职责。将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和部门/岗位的核心职责作为目标制定的起点。通过战略解码工具将宏大战略层层分解为可操作的部门、个人目标。例如某能源型国有企业年度战略重点为“提高新能源装机占比”,对投资发展部项目经理提出目标:承接“提升新能源装机占比”的战略,在2024年第三个季度之前,至少完成2个光伏电站项目。其次,遵循SMART原则,审核每个目标是否符合SMART原则,避免模糊不清、主观性强、难以衡量或时限不明的表述。优化后:2024年将所有负责A类重点客户的满意度评分从85分提高到90分以上,客户有效投诉次数相比上一年度有明显下降。最后,重视过程与结果并重。关注最后结果的同时,要关注达成目标过程指标和必要行为,有利于及时纠偏、促进能力发展,体现对合规、风险控制、协同等软性要求的重视。
3.2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首先,构建分层分类考核体系。根据岗位序列、管理层级设计差异化考核制度,避免“一刀切”。例如某大型能源集团,高管层采取“战略贡献度”模型,考核指标=净资产收益率(30%)+新能源投资完成率(25%)+重大风险防控(20%)+党建责任制落实(15%)+上级评价(10%)。技术岗采取“创新价值”模型,考核指标=核心技术攻关进度(40%)+专利/标准产出(20%)+成果转化效益(20%)+人才培养(20%)。一线服务岗采用“客户效能”模型,考核指标=服务响应速度(30%)+客户满意度(40%)+流程优化贡献(30%)[2]。
其次,采取“双线评价”机制。结合业绩结果与行为过程双重维度,引导合规与创新并重。例如对国有银行客户经理的绩效考核,从业绩结果和行为过程两个维度进行评估,业绩成果考核存款增量、贷款质量、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权重为60%;行为过程评估合规操作、客户档案完整性、反洗钱风险排查及时性等,占比权重40%。
3.3创新绩效考核方法
首先,OKR与KPI融合法。将目标导向(OKR)与关键绩效指标(KPI)结合,兼顾战略牵引与精准评价。例如某航天研究所的研发团队,KPI指标权重占比60%,其中项目节点达成率占比30%、关键技术参数达标率占比30%。OKR目标占比40%,这样可以更好的实现经营管理目标。
其次,游戏化积分考核。通过游戏机制,用实时积分替代年度打分[3]。以某电力企业运维班组举例,积分规则构建兑换机制为:2000分可换取带薪休假3天、5000分可优先获得EMBA名额。采用游戏机制进行绩效考核后,运维班组隐患发现率提高70%,人为事故率下降90%。
4结束语
随着国有企业规模的扩大,对管理要求不断提高,绩效考核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点环节,只有结合存在问题进行绩效考核管理内容的不断优化与创新,才可以提高人力资源工作效能,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对国有企业的归属感,同时也可保障各部门员工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国有企业人员绩效考核,是促进国企内部改革、激发微观主体活力的关键杠杆,通过精准的价值评价与有效的绩效约束机制,引导全体员工聚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创新、效率、绿色、安全、责任),确保国有企业能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占据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侯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问题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5(5):137-140.
[2]谢艳君.完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措施[J].上海轻工业,2025(2):167-169.
[3]李霞.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问题探讨[J].管理学家,2025(11):85-87.
作者简介:任文文(1984.10.05--),女,汉族,陕西兴平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