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资金绩效审计与协同治理

期刊: 国际市场 DOI: PDF下载

胡国庆

公安县审计局,湖北 荆州 434300

摘要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进程不断深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治理现代化问题愈发重要,而农村集体资金是集体经济的生命线,其管理审计模式是否有效直接关乎基层治理效能与村民的利益。目前,传统审计范式面对愈加繁杂的经济活动与数据时出现了合规性与价值性脱节、监督滞后与不深等问题,本文试图破开传统审计的藩篱,提出构建农村集体资金管理审计新范式,即以“数字智能推动、绩效价值引领、多方主体参与”的思路 通过创建集约化的数据治理平台,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科技,把审计监督从事后核查转向事中预警和即时洞察,而且,把审计重点从单纯检查财务是否合规,转向对资金使用效益,政策执行效能,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全链条绩效评判,此种路径的探寻,意在重塑农村集体资金审计的价值定位,达成从“问题发现者”到“价值守护者与治理推进者”的角色转变,给稳固乡村振兴的经济根基赋予强有力的审计保证。


关键词

农村集体资金;智慧审计;绩效审计;协同治理;区块链

正文


中图分类号:F30

 


0 引言

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之下,农村集体经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大规模,并进行深层次的结构调整,而集体资金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对于它的管理和监督是否具备现代化特质,成为评判基层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主要参照点,但真实的情况却是,当下农村集体资金所承受的审计与监督机制,在相当程度上仍旧延续着不符合现代[1]农村经济发展的陈旧方法,由于这些传统的运作模式缺乏足够的适应性,在面对资金流动越来越频繁、项目投资愈发复杂以及处理各种治理诉求变得更加多样化的情况下,固有弊端就显现了出来审计过程常常只是在最浅层面地做着账目核查之类的事宜[2],并且很少能够深入探究到资金效益或者决策风险之类的深层次内容当中去,审计的价值也就无法得到完全地发挥[3] 所以,对现存的审计路径进行深刻的反省,探寻一种更加具有前瞻性、穿透力以及价值创造能力的全新审计模式,既是破解现阶段管理困境之急迫需求[4],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乡村基层“落地生根”的重要抓手[5]

1 新时代下传统审计范式的困境与突破

当下农村集体资金管理碰到的难题,不是简单的管理手段落后或者制度不全,而是一种深层的“范式困境”,就是传统的审计观念和方法论,很难系统性地应对新时代乡村治理的诉求,传统审计一直陷于“数据孤岛”和“信息迷雾”,虽然信息化创建有所发展,但是各个部门,各个层级的数据壁垒非常严重,财务数据,业务数据,资产数据彼此割裂,审计工作就像“盲人摸象”,没法对集体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观察,这种数据的碎片化,直接造成审计监督的片面性,滞后性,使得潜藏的风险无法被及时察觉和预警。

传统审计存在“价值盲区”,只注重资金使用是否合规,而忽略了资金使用的效益性和经济性。审计报告中罗列的可能是票据不规范、程序有小瑕疵,却鲜少能回答“这笔钱花得值不值”“项目实施后村民有没有真受益”“集体资产有没有保值增值”等价值问题。审计工作陷入“为合规而审计”的怪圈,审计监督与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相脱节,审计成果难以成为提升治理效能的动力来源。

传统审计的“反应滞后”,决定了它本质上是“事后”监督,当审计介入时,损失和风险已发生,审计工作更多的是“法医”角色,而非“医生”角色。集体资金决策失误、资产流失等问题上,这种滞后的监督难以发挥预防和中止的作用,审计的威慑力和建设性大打折扣。所以要破解这些困局,必须从审计的底层逻辑出发,来一场范式革命。

2 探索智慧协同审计的新路径构建

要应对这些难题,搭建起一套包含数字技术,突出核心价值,牵动各方力量的审计新途径,促使审计工作从形式到内涵完成彻底改变。

核心路径即以数字智能重构审计技术底层,打造一体化“集体经济智慧审计大脑”,绝不是搭建一个简单的财务软件或者信息平台上的上报系统,而应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甚至人工智能技术,打破财政、农业、自然资源、项目等不同部门间的数据壁垒,把涉及农业的资金、项目数据全部归集融合,进而搭建数据模型,对资金走向、资产变动、项目成本等进行智能化分析,自动识别异常交易模式及风险点,做到由“定期体检”转向“实时监测”。 比如把区块链技术嵌入到集体资产交易,征地补偿款分配这些关键环节里去,借助它那不可篡改又可以追查的特性,从根子上保证资金和资产流动是公开透明而且安全的,给审计给予无法反驳的证据链,大大加强审计的公信力和效率。

审计的灵魂是用绩效做灵魂,把审计从“合规审计”做到“价值审计”,审计工作不能只是盯着账本,要从资金投入的全过程和产出的全貌中去寻找答案,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个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问项目资金有没有被挪用,还要问项目立项科学不科学,实施过程合不合算,最后成果好不好,就像审计一个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不仅要查它花了多少钱建,还要看遥感数据,市场销售数据,看看这个项目到底给区域内农产品产量,品质,农民收入带来了多少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才是真正的绩效审计,才能真正回答钱花到哪里去了,让审计报告变成优化资源,改进公共决策的“诊断书”和“建议书”。

审计模式创新是社会化、开放式的协同治理,政府内部审计或者传统的第三方购买服务,还存在独立性不够或者走过场的情况,一种更好的模式是“政府主导、专业机构执行、社会公众评价”的联动审计,政府提出审计标准并购买服务,专业的第三方审计机构独立审计,审计结果和整改情况要通过线上平台、村民议事会等途径向全体集体成员公开,还要把村民满意度纳入评价审计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这样既提升了审计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又通过激活村民的民主监督权,形成内外监督的合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权力在监督下行使。

3 新审计路径的实现机制与保障措施

新审计范式转型不是一朝一夕的技术换代,而是治理革命,要成功落地,就得依靠系统化,多层级的达成机制和支撑,要从大的制度安排到小的执行单元,全方位协同改造,保证改革动力和合力。

3.1 加强顶层设计,筑牢制度与数据基础

新审计路径的推进,首先要有个扎实有力的顶层设计与制度供给,给范式转型指明一条清晰的“路线图”和“施工图”,不仅要有方向上的引领,更要从根本上破除既有的障碍,一方面要加强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战略谋划与立法支持,把农村集体资金智慧审计与绩效审计融入数字政府和乡村振兴的大盘子当中,由省级或者市级层面来主导,统一规划并建设区域性“集体经济智慧审计大脑”平台,要制定前瞻性技术标准和接口规范,保证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所开发的信息系统可以互联互通、数据流畅传递,从而杜绝出现新的“数据烟囱”。 同时,要加快制度供给速度,通过地方性法规或者政府规章的形式,用法律的形式确定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审计范围、操作程序、结果运用以及免责条款,为审计人员开展价值判断和效益评估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使他们敢审、能审。

另一方面,重点在于打造高效、安全的数据治理与共享体系,打破“数据孤岛”不能只靠一张文件,要形成权责分明的数据治理架构,明晰农业农村、财政、自然资源、发改这些关键部门的数据共享责任清单和权力清单,创建起常态化的数据交换渠道和安全审查机制,这里面,或许可以尝试设立跨部门的“数据协调官”,专门解决数据共享过程中的争议和技术难题,通过塑造起覆盖全面、更新及时、安全可靠的涉农基础数据库,审计工作就能从繁杂的基础数据核实当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深入的分析、研判和价值评判上,从而做到精准审计、智能预警,给精准审计和智能预警赋予高质量的“数据燃料”。

3.2 推动多元协同构建监督闭环

审计的威慑力和建设性,取决于它是否能嵌入整个基层治理大系统中,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所以,必须推动审计监督同基层治理、纪检监察等力量深度嵌入,形成从发现问题到整改问责再到制度完善的权责贯通监督闭环。首先要建立审计与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常态化联动机制,不只是审计线索的单向移送,更是信息共享、成果共用、重要事项共同实施的“一体化”协作,可以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判集体经济领域系统性、行业性风险,对于重大复杂问题,成立联合调查组,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形成精准打击、有效治理的拳头力量,这种无缝衔接的协作方式,会大大提高对违纪违法行为的震慑力,让问责利剑高悬。

审计成果的生命在于用。要建立刚性的审计整改跟踪和反馈机制,把审计发现的问题清单变成地方政府和村集体的“整改任务书”。审计报告揭示出的管理漏洞和制度缺陷,应当成为有关职能部门改进政策、村集体加强内部治理的参考依据,把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纳入地方政府和村干部的年度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审计一点、规范一片”的联动效应,审计机关要定期对共性、倾向性问题进行梳理提炼,形成专题报告或审计建议,促使相关主管部门从制度上堵住漏洞、深化改革,让审计成果从“纸上”落到“地上”,由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上升到推动系统治理,形成“发现整改规范提升”的良性循环。

3.3 创新人才机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团队

任何先进的审计理念和技术,最终都要靠人去完成,新审计范式对审计人员能力素养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要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培育出一批能驾驭新模式的复合型、专业化审计铁军,未来农村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必须从“T”型走向“π”型乃至“M”型,既要有“纵向”的财务会计专长,又要有“横向”的数据科学、项目管理、农业经济、公共政策、法律合同等多方面的知识,既要看得懂财务报表,又看得懂数据模型,既懂审计准则,又懂乡村产业发展逻辑。

为此,人才培养体系需要重塑,对内,完善常态化、模块化的专业培训体系,采取“岗位练兵”、技能比武,选派到数据分析或者农业项目管理一线“轮岗锻炼”等方式加快现有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术转型,对外则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探索设置“特聘审计师”岗位,采用“柔性引才”,引进一批高校、科研院所、市场化专业机构的专家、研究员和咨询顾问等具备数据分析、资产评估、工程造价等专业技能的高端人才来补齐专业短板,更重要的是打造一套可以吸引、留得住核心人才的利益和职业上升体系,为复合型审计人才专门开设职业升迁通道和薪酬体系,肯定其职业地位与价值,调动起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为推动农村集体资金审计事业长远健康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人才储备与智慧力量。

4 结论

对农村集体资金管理审计新路子的探究,是一场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刻转变,需要我们告别故步自封的守旧思维,无畏数字技术革新的风暴,把审计的价值追求由粗放型的合规性检验升级到确保集体资产增值、助力政策目标达成与守护村民根本利益的高阶追求里来,凭借形成以智慧审计技术作为中心,以绩效审计价值为中心,协同治理模式更新的全新范式,才能够切实调动起审计这把国家治理“免疫系统”的功能在乡村基层发挥出来,为书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辉煌画卷给予更加精准,深入且坚固的审计力量支撑。

 


参考文献

[1]陈丹.抓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审计促进“三资”管理规范化[J].江苏农村经济,2022.

[2]周格,丁斌,杨洋.基于平衡计分卡视角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绩效审计研究[J].农业与技术,2022.

[3]杜思怡,何丹.强化“三资”监管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J].上海农村经济,2022,2:14-15.

[4]陈菊英.开展审计监督强化农经监管——松江区委托第三方审计监督的实践[J].上海农村经济,2020(1):33-35.

[5]肖迎,刘鹏翔,李明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研究——以云南省S市为例[J].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23,13:951.

作者简介:胡国庆(1990—,女,汉族,湖北省公安县人,研究方向为经济责任审计、财政审计。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