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文旅品牌构建与城市国际形象提升路径研究

期刊: 国际市场 DOI: PDF下载

沈宁

宁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5000

摘要

在全球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与东亚文化之都,亟需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文旅品牌。本研究聚焦宁波“文化强国,宁波有戏”“海洋文明,宁波起源”“中国旅游,宁波开篇”三大核心定位,探讨其国际化品牌构建与城市形象提升的内在逻辑,旨在为沿海开放型城市通过文旅品牌塑造国际形象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研究通过解析文化符号转化、市场定位创新等维度,揭示文旅品牌与城市国际化的协同发展机制。


关键词

宁波文旅品牌;构建;城市国际形象;提升路径

正文


引言

宁波作为东南沿海开放城市,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海洋文明特质。近年来,宁波积极推动文旅国际化进程,通过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拓展国际交流渠道等方式,不断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这一实践不仅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也为中国城市参与全球文化对话提供了有益探索。研究宁波文旅品牌构建经验,对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宁波文旅国际化品牌的核心定位

1.1文化强国,宁波有戏

这一品牌定位以宁波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根基,通过国际化的文化输出强化城市软实力。材料显示,宁波依托索非亚中国文化中心、东亚文化之都等平台,以越剧、青瓷瓯乐、舞剧花木兰等传统艺术为载体,构建了国家叙事加地方表达的出海模式。例如,原创舞剧花木兰在哥伦比亚和美国巡演引发轰动,宁波交响乐团赴联合国总部参与文明对话活动,均体现了有戏的双重内涵——既有戏曲艺术的具象呈现,又有文化影响力的宏大叙事。差异化在于,宁波不仅输出单一文化产品,更通过中心加活动加教育的立体化布局,如中保丝路学院、汉字棋推广,将文化传播转化为长期影响力,形成与北京、上海等城市大而全策略不同的精而深路径。

1.2海洋文明,宁波起源

此定位凸显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纵深与当代价值。材料中多次提到海丝古港主题推广,如冠名宁波雪窦山号游船、加入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等,将历史资源转化为国际文旅IP。差异化构建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舌尖上的相遇等美食人文活动,以生活化方式链接中东欧与浙江的海洋文化,二是借助直航航线和过境免签政策,打造海洋文明的物理纽带。相比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宁波更注重历史与现代交融,例如用非遗展陈搭配航线开发,形成文化加交通的独特竞争力。

1.3中国旅游,宁波开篇

该定位强调宁波在中国旅游国际化进程中的先锋角色。材料显示,宁波通过百团万人游中东欧、国际旅行商大会等,构建了双向引流模式——既吸引中东欧游客通过直航来华,又推动浙江游客走向世界。差异化策略在于,一是聚焦细分市场,如中东欧,通过旅游合作交流周等长效平台深化垂直领域合作,二是创新旅游产品设计,如为伊朗市场定制古韵遗风之旅,避免同质化竞争。与成都、西安等旅游城市相比,宁波以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将旅游推广与国家战略深度绑定,形成外交加文旅的特色标签。

2国际化品牌构建面临的挑战

2.1文化符号的国际认知度不足

宁波本土文化资源丰富但国际辨识度有限,地方特色文化符号难以突破地域认知边界。传统艺术形式在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理解障碍,国际受众对宁波文化元素的感知停留在模糊的中国印象层面。文化品牌建设面临从地方特色到国际表达的转化难题,缺乏具有全球共鸣的超级文化符号。文化传播内容与当代国际审美趋势存在代际差异,难以建立有效的文化认同机制。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激烈,宁波文化品牌需要突破既有中国文化形象的框架束缚。

2.2国际旅游市场的精准定位与竞争压力

宁波入境旅游市场开发面临目标客群选择与市场细分的双重挑战。现有国际旅游推广策略难以兼顾不同区域市场的差异化需求。国际旅游市场竞争白热化,宁波作为新兴目的地面临成熟旅游城市的虹吸效应。航线网络覆盖与客源市场匹配度有待提升,国际游客接待体系尚不完善。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旅游IP。国际旅游形象定位不够清晰,在众多中国旅游目的地中难以形成鲜明记忆点。

2.3跨文化传播的叙事适配性不足

宁波目前的国际化推广仍以传统节展、文艺演出为主,如欢乐春节、东亚文化之都活动等。这类官方主导的文化活动虽然能展示城市形象,但西方受众更偏好沉浸式、互动性强的文化体验。单向的文化输出容易让国际观众产生距离感,难以形成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例如,宁波在海外举办的文旅推介会、图片展等,虽然能传递城市风貌,但缺乏让受众参与其中的互动设计。此外,宁波的文化叙事仍以历史、非遗等传统元素为主,而当代城市生活、创新产业等更具国际共鸣的内容尚未充分融入品牌传播。如何调整叙事方式,从“展示”转向“对话”,构建更具吸引力的跨文化传播机制,是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关键挑战。

3国际化品牌构建与城市国际形象提升路径分析

3.1深耕文化外交,打造国际文化交流高地

宁波以索非亚中国文化中心为核心支点,构建了辐射中东欧的文化传播网络。通过“欢乐春节”“龙舟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将传统节庆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形成常态化、高规格的文化输出机制。中心年均举办超百场活动,联动保加利亚政界、商界及民间力量,实现从文化展示到经贸合作的纵深拓展。同时,依托“东亚文化之都”品牌,与日韩开展非遗展演、青少年艺术共创等多元互动,以文化共鸣消弭地域隔阂。这种以官方机构为枢纽、民间团体为触角的模式,既强化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也为城市形象注入“文明对话引领者”的标签。

3.2借力国际平台,构建多维传播矩阵

城市国际形象需依托全球化媒介载体。宁波通过联合国总部演出、央视海外直播等高规格平台,将舞剧《花木兰》、交响乐等艺术精品推向世界,以“国家叙事+地方表达”凸显文化独特性。同时,积极参与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国际旅博会等跨国组织,通过“航线+目的地”产品开发、过境免签政策等务实举措,将文旅资源转化为国际客流吸引力。此外,善用社交媒体裂变效应,如中东欧美食活动海外互动量破10万次,形成“线下体验—线上扩散”的传播闭环,使宁波从地理名词升华为具象的文化符号。

3.3强化产业联动,推动文旅经贸一体化

国际化品牌需以产业协同为支撑。宁波创新“文化+贸易”模式,如玫瑰产品入华、茶企对接等,将文化交流转化为实际经贸成果。旅游领域则通过直航开通、百团万人游等计划,打通“引客—留客—消费”链条。更以“舌尖上的相遇”等活动为载体,将地方美食、非遗技艺转化为可感知的消费体验,吸引外国游客与投资者。这种产文旅融合策略,既提升了城市经济外向度,也塑造了“开放包容的商业沃土”形象,使国际传播更具可持续性。

3.4培育青年认同,夯实长效人文纽带

城市国际化的核心在于人的联结。宁波通过中日韩青少年艺术共创、港澳台戏曲巡演等活动,以青春视角重构文化认同。如越剧赴港演出吸引年轻观众,少儿绘画大赛联结亚洲友城,均以情感共鸣超越地域界限。同时,“丝路学院”“汉字棋”等教育项目,在海外青少年中播撒文化种子,形成代际传承效应。这种聚焦未来群体的策略,不仅短期内提升城市知名度,更在长期培育了潜在的文化消费市场与友好关系,为城市形象注入“活力与未来感”的深层内涵。

结束语

宁波文旅国际化品牌构建与城市形象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文化根脉的坚守与创新表达的平衡。通过深耕文化外交、构建多维传播、强化产业联动及培育青年认同等路径,宁波正逐步形成具有国际辨识度的城市品牌。未来需持续优化文化符号的国际转化能力,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同时增强全球共鸣,最终实现从“文化出海”到“城市出圈”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兰,刘岚.进一步提升宁波文旅数字媒体传播力的思考[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25,(03):40-44+39.

[2]陈奕如,张亚丽.新质生产力赋能宁波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25,(03):47-49.

[3]张亚丽,杨清.宁波文旅消费潜力的释放路径研究[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24,(12):36-38.

[4]应建勇.推动宁波文旅高质量发展[J].宁波通讯,2024,(10):26-27.

[5]李华建.宁波文旅保险现状及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中外企业文化,2022,(11):100-102.
作者简介:沈宁1989.5.19--),族,浙江杭州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文化传播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