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IMS的检验检测机构样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优化研究

期刊: 国际市场 DOI: PDF下载

赵超1,赵新明1,董伟2

长春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吉林长春130062 朝阳区晟煜电子产品经销处吉林长春130015

摘要

样品管理是检验检测机构质量体系的“神经末梢”。传统人工模式存在流程断点、数据孤岛、追溯困难等痛点。本文以某市级检验检测机构为例,构建基于LIMS的“1+3+N”样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型,即1个统一数据底座、3大核心业务域(收样—流转—处置)、N个智能微服务。通过流程再造、条码/RFID双模识别、电子原始记录、移动签收、AI预警等手段,实现样品流转时间缩短46%、差错率降低92%、客户满意度提升30%。研究结果表明,LIMS的深度应用不仅提升了实验室效率,更为监管留痕、风险预警和大数据分析奠定了可信数据基础。


关键词

LIMS;样品管理;全生命周期;流程优化;质量管理

正文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面对年均数万乃至数十万件样品的巨大吞吐量,传统“纸质记录+Excel台账”模式已陷入多重困境:手写标签易污损、易重号,难以满足《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与《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ISO/IEC 17025“样品唯一性标识”的硬性规定;分散在各电脑和档案柜里的台帐使全过程追溯需要翻查多本记录,耗时而且易遗漏;温湿度、运输轨迹等环境数据靠人工抄录,无法做到实时监控;再加上人员、设备、方法、质量控制等信息彼此孤立,导致管理者无法快速评估任务负荷和风险。LIMS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作为数字化核心平台,恰好提供了“样品-人员-设备-方法-环境-质量”六维数据的统一整合能力:通过条码/RFID确保一物一码,自动采集仪器结果与现场环境参数,按角色推送任务与预警,实现了从样品接收到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从而成为破解上述痛点的关键抓手。

2 现状痛点调研

35个月的时间对14家政府和民营检验检测机构进行了问卷调查与现场跟踪,结果显示样品管理仍被五大痛点掣肘:收样信息重复录入,平均耗时15 min/批;流转靠人工签字,异常现象发现时间平均要滞后24 h以上;留样及废弃物记录分散在三套系统,追溯效率低;需要冷链控制的样品年均37次脱离(28℃温控区间;管理者无法实时掌握库存与进度,决策延迟普遍超过12 h

3 系统设计

3.1总体架构

系统按“微服务+中台”架构设计:底层以PostgreSQL与时序数据库构成混合数据底座,支撑高并发及实时监测;中台封装身份、流转、环境、质控、报表五大共享服务,实现业务原子化复用;上层通过统一API网关,无缝连接微信小程序、钉钉、监控大屏及政府监管平台等多端,形成横向可扩展、纵向可集成的技术框架。

3.21+3+N”模型

平台以“样品ID+项目ID+批次号”为复合主键构建统一数据底座,确保跨部门主数据一致;在此之上划分收样(预约、身份绑定、分包确认)、流转(任务分派、过程监控、结果复核)、处置(留样、退还、废弃、环保交接)三大核心业务域,形成端到端闭环;同时以条码打印、RFID感应、电子签名、温湿度IoTAI超期预警、OCR原始记录识别等N个智能微服务灵活插拔,持续扩展系统能力。

3.3关键技术

在样品识别与现场交互层面,系统采用条码+RFID双模策略:常温样品贴附二维码,冷链样品则植入抗金属RFID标签,读写距离>1.2 m,可一次性批量识别3 s;工作人员到达后,通过微信小程序扫描封签码,自动回传GPS、时间戳及箱体照片,实时触发LIMS状态更新,实现无纸化移动签收。

在数据记录与风险管控层面,平台内嵌符合FDA 21 CFR Part 11的电子实验室笔记本(ELN),支持平板手写、语音转录、公式自动计算及全程审计追踪;同时部署基于XGBoostAI预警引擎,综合项目复杂度、历史延期率、设备负载等变量,提前48 h预测超期概率并主动推送告警,显著降低延期风险。

4 实施与效果

4.1流程再造

传统流程需要在“客户登记→人工开单→样品贴签→任务分派→过程记录→数据汇总→报告签发→留样处置”8个环节中进行12次手工录入,不仅重复输入样品信息、检验项目、客户资料等字段,还伴随大量纸质单据签字、盖章、扫描、归档,导致效率低、易出错。优化后,系统将其压缩为“线上预约→一键收样→智能分派→移动交接→结果回传→电子报告→自动处置”7步闭环:客户通过小程序线上预约即自动生成样品主数据,到达现场后检测人员仅用PDA一键扫码完成收样;系统依据项目复杂度和设备空闲度智能分派任务,检测过程通过ELN实时回传数据;工作人员使用微信小程序扫描封签码实现移动交接;结果经电子签名后自动生成带防伪二维码的电子报告,并同步推送给客户;检测完毕系统按预设规则自动触发留样入库、退还客户或环保废弃流程,全程无需人工二次录入,成功消除5个冗余节点,实现样品全生命周期无纸化、零重复、可追溯。

4.2运行数据

系统上线6个月共处理样品42680批,成效显著:收样耗时从15 min/批压缩到8 min/批;平均流转周期由4.2 d降至2.3 d,缩短46%;全年差错事件从38次锐减至3次,降幅92%;第三方客户满意度调查由76%飙升至98.8%;同时纸质、打印及快递费用年节省约18.4万元,实现效率、质量、成本多重优化。

4.3持续改进

项目组以PDCA闭环驱动持续改进:Plan阶段每月自动抽取TOP10延期项目,由质量、技术、信息三方骨干组成复盘小组,利用鱼骨图和5 Why法锁定根因;Do阶段依据复盘结论,在任务分派算法中引入设备实时负载、人员资质匹配度、项目复杂度等动态权重,并通过灰度发布方式上线新版调度引擎;Check阶段在LIMS大屏实时对比“计划完成时间-实际完成时间”KPI曲线,并计算AI预测准确率、延期率、客户投诉率三项关键指标,若任一指标波动>3%即触发预警;Act阶段将验证有效的规则固化进新版SOP,并同步更新系统参数、报表模板及培训课件。经过4轮迭代,AI对样品延期概率的预测准确率由82%稳定提升至94%,平均延期时长再缩短0.4天,形成“数据-算法-制度-培训”螺旋上升的良性生态。

5 讨论

数据质量被视为平台运行的生命线。实验室在系统上线同步发布《主数据治理规范》,将样品类别、检测项目、设备编码等12类主数据全部纳入统一命名与编码体系,建立“申请—审核—发布—退役”的全周期管控流程,彻底杜绝“一物多码、一码多物”现象,并为后续大数据分析奠定唯一可信的语义基础。

尽管LIMS能够基于AI模型实时预警异常,但异常根因判断、风险等级评估及应急措施选择仍高度依赖人员经验。为此,实验室为每个岗位配套可视化SOPAR操作指引及季度情景演练,强化“系统提示—人工复核—结果回写”闭环机制,防止“系统万能”心理导致的误判或漏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机协同。

信息安全层面,系统已通过等级保护三级测评,所有关键操作均采用国密SM2加密签名,并在网络边界部署堡垒机实现运维跳板集中管控,数据库侧启用细粒度审计策略,确保每一次登录、查询、修改都可管、可控、可追溯,为检验检测数据的合规存储与跨境共享提供坚实屏障。

6 结论与展望

基于LIMS1+3+N”样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通过统一数据底座、三大业务闭环和N个智能微服务,显著提升了实验室运行效率与质量管理水平,并为政府智慧监管提供了实时、可信的数据支撑。

将探索区块链与LIMS的深度融合,利用分布式账本与智能合约实现跨区域、跨机构的样品数据互信共享,助力数字化监管2.0时代的全面落地。

参考文献:

[1]张若尘,王亚辉,张烨,等.基于LIMS车辆零部件检测实验室的样品管理流程[J].北京汽车,2023,(06):31-34.

[2]刘忠妹,黎小清,杨春霞,等.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在农业检测实验室中的应用[J].中国标准化,2020,(13):161-164.

[3]孙丽翠,杜玉萍,刘春丽,等.LIMS在科研型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8,34(03):364-367.

[4]苏爱华,李光明,严劲海.LIMS在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应用及质量控制[J].农业与技术,2012,32(02):139-14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