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要点研究
摘要
关键词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预制构件;安装连接;协同管控
正文
1引言
装配式建筑凭借预制构件工厂化生产、现场快速装配的特点,成为推动建筑业工业化、绿色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住宅、公共建筑等领域应用日益广泛。但其施工质量受构件生产精度、现场连接可靠性、各工序协同性等多重因素制约,任一环节出现疏漏都可能引发结构安全隐患或功能缺陷。强化施工质量控制,既是保障建筑使用安全、提升居住体验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装配式建筑技术成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围绕装配式建筑施工全流程,梳理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与风险点,探索切实可行的管控策略,为提升工程质量提供实践参考。
2施工质量控制关键环节
2.1预制构件生产与进场管控
预制构件生产阶段的质量隐患直接影响施工基础,其核心问题集中在精度控制与性能稳定性。模具加工精度不足会导致构件尺寸偏差,尤其是预留孔洞、预埋件的定位误差,可能造成现场安装时连接失效。混凝土生产中,配合比计量偏差或养护条件失控,易引发强度不足、表面缺陷等问题,削弱结构耐久性。钢筋骨架绑扎间距超标、保护层厚度不足,还可能导致构件受力时过早开裂。
构件进场验收若把关不严,将加剧质量风险。外观检查疏漏边角磕碰、细微裂缝,会影响安装后的结构整体性;尺寸复核缺失会使超差构件流入施工环节,造成拼接错位;性能资料核查不全面,如未验证混凝土强度报告、钢筋复试记录,可能让不合格构件投入使用。运输与堆放不当同样不容忽视,缺乏专用托架或固定措施,易导致构件变形,叠合板堆放层数超标还会引发挠度问题。
2.2现场安装与连接质量控制
现场安装的精度控制是装配式建筑质量的关键,轴线定位偏差、标高控制不严会导致构件拼接错位,进而影响整体结构的垂直度与稳定性。吊装过程中,若吊点设置不合理或起吊速度失衡,可能造成构件临时受力变形,甚至引发安装后开裂[1]。
连接节点的施工质量尤为重要,灌浆套筒若灌浆不饱满、钢筋锚固长度不足,会削弱结构传力性能;坐浆厚度不均、密封胶施工不规范,则可能导致节点渗漏。叠合构件的结合面处理不到位,如未清理浮浆、粗糙度不足,会降低新旧混凝土的粘结强度,影响整体受力效果。
2.3施工全过程协同与精度把控
装配式建筑施工涉及设计、生产、安装等多主体,各环节信息传递不畅易产生偏差,如设计图纸与构件生产参数不符、现场施工与构件特性不匹配,可能导致安装受阻。工序衔接脱节,如测量放线滞后于吊装进度、工序验收不及时,会增加返工风险。
施工全过程的精度动态控制难度较大,温度变化可能引发构件伸缩,导致安装间隙异常;累计误差的叠加,如墙板安装逐块偏差累积,可能超出规范允许范围。此外,成品保护措施不到位,如安装后构件被碰撞、污染,会直接影响外观质量与使用功能,削弱整体施工效果。
3质量控制优化措施
3.1预制构件质量保障方案
预制构件质量保障需从生产源头构建全流程管控机制。模具选用高精度钢材制作,采用数控机床加工确保拼接缝隙不超过1mm,定期进行三维扫描校准,避免长期使用导致的变形累积。混凝土生产推行配合比动态调整,根据骨料含水率实时优化用水量,同时采用自动化搅拌与布料系统,确保拌合物匀质性。钢筋加工采用数控弯箍机与焊接机器人,保证骨架尺寸偏差控制在5mm内,预埋件安装通过定位工装固定,其平面位置偏差不超过3mm[2]。
构件养护采用智能温控系统,根据环境温度自动调节蒸汽供应量,确保混凝土强度增长曲线稳定,出厂前需完成28天强度检测与抗渗性能试验。运输环节配备专用周转架,墙板采用直立式固定并设置侧向支撑,叠合板堆放时铺设通长垫木且层数不超过6层。进场验收实行“外观-尺寸-性能”三重检验,外观检查重点关注边角缺损与裂缝,尺寸复核采用激光测距仪,性能核查需提供完整的材料复检报告与结构性能检测记录,杜绝不合格构件入场。
3.2现场安装工艺改进方法
现场安装前需完成施工面处理与测量控制网布设,基层平整度偏差超过5mm时采用砂浆找平,控制线设置采用双机复核制度,确保轴线偏差不超过3mm。吊装设备选用带角度传感器的汽车吊,墙板吊装时通过可调式吊具控制起吊角度,就位后先用临时支撑固定,支撑间距不大于2m且与地面夹角保持60°-75°,再通过全站仪校准垂直度,偏差控制在5mm内。
节点连接工艺实施精细化管控,灌浆套筒安装前清理内壁杂物并检查密封性能,采用专用注浆泵从下口注入,待上口溢出浓浆后封堵,注浆压力保持在0.2-0.4MPa,养护期间环境温度不低于5℃。叠合板安装时设置临时支撑,间距不超过1.5m且避开板缝位置,板缝宽度控制在20-30mm,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填塞并振捣密实。外墙板接缝采用两道密封处理,内侧设置防水砂浆,外侧采用耐候密封胶,打胶前清理基面并粘贴美纹纸,确保胶缝宽度均匀且与基层紧密粘结。
3.3质量管控体系完善策略
构建数字化质量管控平台,集成BIM模型与物联网监测系统,构件生产阶段植入RFID芯片记录材料信息与工艺参数,安装阶段通过移动端扫码追溯构件流向。建立“三检制+第三方检测”机制,班组自检重点关注连接节点安装质量,项目部复检核查安装精度,监理验收需留存影像资料,关键节点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承载力抽样试验[3]。
工序交接实行书面确认制度,上道工序未验收合格不得进入下道工序,交接记录需注明质量偏差与整改结果。引入过程监测技术,在高宽比大于4的墙板顶部安装倾角传感器,实时监测安装后的稳定性,叠合板安装后采用挠度仪测量跨中变形。质量问题处置推行“原因分析-方案审批-返工验证”流程,对超过允许偏差的构件制定专项整改方案,返工后需重新进行全项检测,同时建立质量问题数据库,定期分析高频问题并优化管控措施。此外,对作业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定期开展灌浆工艺、吊装操作等专项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4结语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是保障其优势发挥的核心环节。本文围绕预制构件生产与进场、现场安装与连接、全过程协同管控三大关键环节,梳理质量风险点并提出标准化生产、节点工艺优化、管控体系完善等针对性措施,为提升施工质量稳定性提供了实践路径。这些措施在规范施工流程、降低质量隐患方面具有明确应用价值,可直接指导装配式建筑工程实践。未来,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融入,质量控制将向精准化、动态化升级,持续推动装配式建筑质量管控水平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禤镇钊.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及管理措施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2025(7):013-016.
[2]董淼.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技术要点与现场质量控制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2025(2):184-187.
[3]董凌霄.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措施[J].中国地名,2025(6):0223-0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