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矿山地下水系统演化规律及保护对策
摘要
关键词
煤炭矿山;地下水系统;演化规律;保护措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正文
1引言
煤炭矿山作为重要能源基地,其开发过程中地下水系统的稳定关乎生态安全与区域发展。地下水不仅是矿山生产的关键要素,更是周边生态环境与居民生活的重要保障。然而,开采活动引发的地下水动力场紊乱、化学组分改变及系统结构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威胁水资源可持续性。深入探究煤炭矿山地下水系统演化规律,既是破解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矛盾的前提,也是实现矿山绿色发展的核心课题。本文立足实际需求,通过分析演化规律、提出保护措施,为煤炭矿山地下水系统的科学管控提供实践参考。
2煤炭矿山地下水系统演化规律
2.1开采强度与地下水系统演化的关联规律
开采强度是驱动煤炭矿山地下水系统演化的核心因素,其与系统变化呈现显著的关联性。当开采强度较低时,矿山扰动范围有限,地下水动力场仅在局部区域发生微小调整,水位降幅缓慢,水流路径偏移程度较小,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未发生根本性改变。随着开采强度增大,井下疏干排水规模相应提升,地下水水头梯度急剧增大,原本稳定的流场平衡被打破,导致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大范围降落漏斗。这种高强度开采还会加速采空区上方岩层的变形与裂隙发育,使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增强,甚至引发不同水质地下水的混合,改变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分布特征。同时,开采强度的持续增加会导致地下水补给路径发生重构,地表水体与地下水的交换过程受到干扰,进一步加剧地下水系统的演化速率。总体而言,开采强度与地下水系统演化的剧烈程度呈正相关,且这种关联在不同地质背景下虽存在差异,但均体现为开采强度的变化直接主导着地下水系统演化的方向与幅度[1]。
2.2不同开采阶段地下水系统的演化趋势
煤炭矿山开采过程可划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主要阶段,各阶段地下水系统的演化呈现出不同趋势。开采初期,由于开采范围较小,地下水系统受扰动程度较低,主要表现为局部水位轻微下降,水流系统仍以原始状态为主导,化学场未发生明显变化,系统结构保持相对完整。进入中期阶段,开采范围不断扩大,疏干排水需求增加,地下水降落漏斗逐渐形成并向外扩展,水流路径发生显著偏移,含水层的渗透性能因裂隙发育而改变,地下水化学场开始出现局部异常,如某些离子浓度升高,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受到一定程度破坏。到了开采后期,采空区面积达到最大,岩层移动趋于稳定,地下水系统进入新的调整阶段,降落漏斗范围基本固定,水位下降速率减缓并逐渐趋于稳定,地下水化学场在长期扰动下形成新的分布格局,系统结构在采动影响与自然修复的共同作用下达到新的平衡状态,但这种平衡与原始状态存在显著差异,往往表现为地下水循环路径的永久改变和部分功能的丧失。
2.3地质条件对地下水系统演化的制约规律
地质条件通过控制地下水的赋存环境,制约着系统对开采扰动的响应方式。岩性差异直接影响演化进程,砂岩等渗透性较强的岩层中,地下水流动性好,开采扰动易引发大范围水位下降和流场重构;泥岩等隔水层则会阻碍地下水运移,使系统演化局限于局部。地质构造是重要制约因素,导水断层会成为地下水快速流动的通道,加速开采扰动的传播,导致系统演化范围扩大;非导水断层则会阻隔水力联系,减缓演化速度。地形地貌通过影响补给关系发挥作用,山区地形使地下水补给路径复杂,开采引发的水位下降对地表生态影响更显著;平原地区因地下水埋藏浅,系统演化更易引发地表沉降。此外,煤层埋深与厚度也有影响,深埋煤层开采扰动传递慢但影响范围广,浅部煤层开采则扰动直接快速但范围相对有限[2]。
3煤炭矿山地下水保护措施
3.1基于演化规律的水源涵养方法
基于煤炭矿山地下水系统的演化规律,水源涵养需结合开采强度与地质条件的关联特征制定针对性方案。在开采初期,针对局部水位轻微下降的特点,可在采区周边设置植被缓冲带,利用植物根系增强土壤保水能力,减少地表水下渗损失。对于开采中期形成的降落漏斗区域,需优化矿井排水方案,采用分级排水技术降低疏干强度,同时修建人工补给工程,将处理后的矿井水回灌至浅层含水层,补充地下水源。考虑到不同地质条件的制约,在砂岩等渗透性较强区域,可布置地下防渗帷幕,减少地下水的过量流失;而在泥岩分布区,则重点保护天然隔水层的完整性,避免人为破坏导致的补给路径中断。通过动态调整涵养措施,使水源补给与开采扰动形成良性平衡,维持地下水系统的稳定。
3.2开采过程中的地下水污染防控手段
开采过程中的地下水污染防控需贯穿整个开采周期,结合不同阶段的演化特征实施精准管控。开采初期应建立地下水水质监测网络,定期检测pH值、重金属等指标,及时掌握污染初始状态。进入中期阶段,针对采空区裂隙引发的水质混合问题,需在回采工作面设置截排水系统,将受污染的矿井水集中收集,经沉淀、过滤及化学处理后再排放或回用,避免污染扩散。对于含煤层气开采的区域,需加强井口密封技术,防止甲烷等气体溶入地下水改变其化学性质。同时,针对不同地质构造区域,在导水断层两侧设置污染隔离带,采用注浆技术封堵裂隙通道,阻断污染物迁移路径。通过全过程防控,最大限度降低开采活动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3]。
3.3地下水系统修复的实用技术
地下水系统修复需依据演化规律中系统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采用多层次实用技术。对于开采后期形成的稳定降落漏斗,可运用人工增渗技术,通过爆破或水力压裂等方式增加岩层渗透性,促进地表水体与地下水的循环交换,逐步恢复水位。针对采空区引发的含水层结构破坏,采用充填法修复技术,向采空区注入水泥基复合材料,减少裂隙发育,重塑含水层的储水与导水功能。在地下水化学场异常区域,可采用原位修复技术,投放功能性微生物或化学药剂,降解水中的污染物,改善水质指标。此外,结合地质条件差异,在山区地形区域构建地表-地下联合修复系统,通过修建梯田、蓄水池等设施增强地表径流补给;平原地区则重点实施地下水人工回灌,选用适宜的回灌水源与方式,推动系统功能逐步恢复。
4结语
煤炭矿山地下水系统的保护是资源开发与生态平衡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梳理开采强度、阶段及地质条件对地下水系统的演化制约,明确了其动态变化规律,并从水源涵养、污染防控、系统修复三方面提出针对性措施,为实践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演化规律与保护措施的动态适配,结合技术创新提升保护实效。唯有坚持科学管控、统筹开发与保护,才能实现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地下水系统安全的长效平衡,为矿山绿色发展筑牢生态根基。
参考文献:
[1]张戈一,王路军,张锁,等.基于Feflow软件的西部某深部矿区地下水系统演变特征研究[J].矿产保护与利用,2025,45(2):29-37.
[2]李贵仁,赵珍,刘大金.强扰动条件下矿区地下水流场时空演化规律研究[J].采矿技术,2024,24(3):136-144.
[3]赵春虎,王强民,王皓,等.东部草原区露天煤矿开采对地下水系统影响与帷幕保护分析[J].煤炭学报,2019,44(12):3685-36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