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施工质量通病防治对策
摘要
关键词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通病;防治对策;全流程管控;构件生产;节点施工
正文
第一章 引言
随着建筑业向工业化、绿色化转型的步伐加快,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凭借施工效率高(较传统现浇缩短工期30%以上)、资源消耗低(减少建筑垃圾50%)的显著优势,成为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路径。然而,该结构施工涉及构件工厂生产、长途运输、现场吊装安装等多环节,流程复杂度远高于传统现浇结构,易因各环节衔接不当或管控疏漏,出现构件尺寸偏差、节点渗漏、安装错位等质量通病,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建筑外观与使用功能,更会埋下结构安全隐患,制约装配式建筑的规模化推广。当前行业内对质量问题的研究多聚焦单一环节整改,缺乏对通病成因的系统解析与全流程防治体系的构建。为此,本文围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施工质量通病防治对策展开研究,通过梳理通病类型、分析深层成因、制定全流程管控措施,旨在为提升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保障建筑安全、推动建筑业工业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第二章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施工质量通病的分类与成因解析
2.1 施工质量通病的核心分类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通病按施工流程可划分为三大类,各类型表现形式与危害明确。其一为构件生产环节通病,主要包括构件尺寸偏差(如墙板厚度误差超±3mm、预留孔洞位置偏移)、外观缺陷(如表面蜂窝麻面、露筋、裂缝),此类问题会直接导致后续构件安装无法精准对接,增加现场整改工作量。其二为运输与存放环节通病,表现为构件边角破损(运输颠簸导致棱角磕碰)、表面污染(雨水冲刷或堆放时杂物附着)、变形(长期堆压超出构件承载极限),破损构件若强行使用,会降低结构整体承载力。其三为现场安装环节通病,涵盖连接节点渗漏(灌浆不密实导致缝隙渗水)、安装位置偏差(轴线偏移超5mm、标高误差超3mm)、构件连接松动(套筒灌浆不饱满),这类问题直接威胁建筑结构安全与使用耐久性,是质量管控的核心重点[1]。
2.2 质量通病的直接成因分析
质量通病的直接成因可从技术与管理两个维度解析,且与各施工环节高度对应。技术层面,构件生产阶段因模具精度不足(钢模拼接缝隙超1mm)、混凝土配合比不当(坍落度波动大)、养护工艺不规范(早期脱水导致表面开裂),引发尺寸偏差与外观缺陷;运输阶段因固定支架设计不合理(未贴合构件形状)、行车速度过快(急刹导致构件碰撞),造成构件破损;安装阶段因测量仪器精度不足(全站仪误差超2mm)、灌浆料搅拌不均匀(水料比偏差)、节点施工顺序错误(未按“先灌浆后锚固”流程操作),导致安装偏差与节点渗漏。管理层面,施工人员操作不熟练(缺乏装配式专项培训)、质量检测流程缺失(未按规范进行出厂检验与现场验收)、构件运输保护措施不到位(未包裹易损部位),进一步加剧了质量问题的发生概率,形成“技术漏洞+管理缺位”的双重诱因。
2.3 质量通病的深层影响因素
质量通病的发生不仅有直接诱因,更受多重深层因素制约,这些因素通过影响技术实施与管理效率间接诱发问题。一是工业化生产标准不完善,当前部分构件生产标准对模具精度、混凝土养护参数的规定较为宽泛,缺乏统一的量化指标,导致不同工厂生产的构件质量差异较大,增加后续安装适配难度。二是上下游产业链协同不足,设计环节未充分考虑施工可行性(如预留孔洞位置与安装设备干涉),生产与施工环节信息传递脱节(构件规格变更未及时同步),导致各环节衔接断层。三是质量责任追溯体系不健全,构件从生产到安装的全流程缺乏唯一标识,出现质量问题后难以精准定位责任主体,且事后整改缺乏针对性,无法从根源杜绝同类问题重复发生。此外,行业对装配式技术的研发投入集中于施工设备,对质量管控技术的研发相对滞后,也制约了通病防治能力的提升。
第三章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施工质量通病的全流程防治对策
3.1 构件生产环节的质量预控对策
针对构件尺寸偏差、外观缺陷等通病,从生产源头制定预控措施。模具采用高精度钢模,拼接缝隙控制在0.5mm内,关键部位加装定位工装,确保预留孔洞、套筒位置偏差≤1mm,使用前通过三维扫描校准。混凝土施工采用自动化搅拌设备,严格控制坍落度(180±20mm),浇筑时分层振捣(20-30s/层),避免蜂窝麻面。养护采用蒸汽养护工艺,升温速率≤15℃/h、恒温50-60℃、降温速率≤10℃/h,防止表面开裂[2]。构件出厂实行“自检+第三方检测”双检制度,检测尺寸、强度、外观合格后出具合格证,杜绝不合格构件流入后续环节。
3.2 运输存放与现场安装的过程管控对策
运输环节针对构件破损问题,按类型设计定制支架,接触面加橡胶垫,车辆行驶速度≤60km/h,颠簸路段降至30km/h以下,构件表面覆盖防水膜防污染。存放环节分区堆放,墙板立式放、梁板水平放,场地硬化并设排水坡,堆放高度:墙板≤2层、梁板≤3层,层间垫木对齐防变形。安装环节用BIM预拼装模拟,全站仪(精度±1mm)复核轴线标高,设临时支架固定构件。节点灌浆用专用设备,控制压力0.3-0.5MPa,预埋传感器监测密实度(≥95%),灌浆后24h保湿养护,避免渗漏与连接松动。
3.3 质量监管与保障体系的完善对策
构建全流程监管体系,解决检测缺失、追溯难问题。建立构件“身份证”制度,二维码记录生产、运输、安装全流程信息,便于质量追溯。引入智慧监测技术,构件关键部位预埋应力、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数据异常报警;安装阶段用无人机航拍、三维激光扫描检测偏差[3]。明确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各方责任,监理对灌浆全程旁站。加强施工人员培训,实操考核合格上岗,定期技术交底。建立质量问题数据库,归档通病并分析规律,更新防治措施,形成“监测-整改-优化”闭环。
第四章 结语
本研究围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施工质量通病防治对策展开,核心成果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系统梳理出构件生产、运输存放、现场安装三大环节的质量通病类型,明确各通病的表现形式与危害程度;二是从直接诱因与深层因素双维度解析通病成因,揭示“技术漏洞+管理缺位+产业链协同不足”的问题根源;三是构建全流程防治体系,提出生产预控、过程管控、监管保障的针对性对策,为质量管控提供具体路径。研究存在一定局限,如未充分考虑严寒、高湿等特殊气候区对施工质量的影响,且对新型干式连接节点的质量风险防控研究不足。未来可深化气候适应性防治对策研究,结合AI技术构建质量通病预测模型,同时探索产业链协同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管控水平,助力建筑业工业化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阳.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通病的检测方法与防治对策[J].安家,2025(5):0163-0165.
[2]吴非.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及质量通病防治[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25,38(3):67-69.
[3]曾少伦.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及质量通病防治措施[J].住宅与房地产,2018(1X):148-1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