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竣工结算争议的常见类型与解决路径

期刊: 国际市场 DOI: PDF下载

杜久红1 杜昱慧2

510921199106155230 370105198907043365

摘要

建筑工程竣工结算作为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争议频发易导致工期延误、成本增加,影响工程整体效益。研究聚焦结算争议的类型与解决路径,系统梳理出合同相关类(如条款模糊、责任界定不清)、造价计算类(如工程量核算分歧、计价标准争议)、工程变更与签证类(如变更手续不全、签证价格争议)三类常见争议,并解析各类争议的核心成因。在此基础上,构建涵盖协商调解前置、仲裁诉讼专业解决、预防管控长效建设的系统解决路径,明确不同路径的适用场景与实施要点。研究成果可为建筑企业、建设单位等主体高效处理结算争议提供指引,对规范结算流程、减少纠纷、保障工程建设有序收尾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关键词

建筑工程;竣工结算;争议类型;解决路径;风险管控

正文


0 引言

建筑工程竣工结算衔接工程建设与投用阶段,是确定工程最终造价、厘清各方经济责任的核心环节。然而,受合同条款模糊、造价计算分歧、工程变更签证不规范等因素影响,结算争议频发,不仅易引发建设方与施工方的利益纠纷,还可能导致工程尾款支付延迟、竣工备案受阻,严重制约工程整体效益发挥与项目顺利收尾。当前,行业对结算争议的处理多依赖经验,缺乏系统的类型梳理与路径指引。基于此,聚焦建筑工程竣工结算场景,明确争议类型与解决路径的核心研究范畴,通过解析争议成因、构建解决体系,探索适配工程实践的结算争议管控方案,旨在为相关主体提供科学指引,推动竣工结算工作规范高效开展。

1 建筑工程竣工结算争议的常见类型与成因解析

1.1 合同相关类结算争议的主要表现

合同相关类结算争议多源于合同签订与履行过程中的不规范,其主要表现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合同条款模糊不清,如对工程范围界定笼统、计价方式表述歧义,导致结算时双方对“工作内容是否包含附属工程”“综合单价是否含管理费”等产生分歧;二是责任界定不明,针对不可抗力、政策调整等风险事件,合同未明确责任承担主体与费用分摊比例,结算时易就“工期延误损失赔偿”“材料价差调整责任”等产生争议;三是合同变更不规范,部分补充协议未以书面形式签订或未明确与原合同的优先级,结算时双方对补充条款的效力与内容解读不一,进而引发纠纷,此类争议直接关联结算的核心依据,是竣工结算纠纷的重要源头[1]

1.2 造价计算类结算争议的关键类型

造价计算类结算争议聚焦工程费用核算核心环节,其关键类型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工程量分歧,如清单量与实际完成量不符、隐蔽工程计量争议;二是计价标准分歧,涵盖定额套用、材料价格取定、费率计取等争议,二者直接影响最终造价结果。在工程量核算上,主要因工程量清单编制疏漏、施工图纸与现场实际不符导致,如清单漏项后新增工程的量差争议、隐蔽工程验收记录不完整引发的工程量确认分歧,以及对“按清单量结算”还是“按实际完成量结算”的理解差异。在计价标准上,争议多体现在定额套用、费率计取与材料价格认定,例如对特殊工艺应套用哪类定额子目、企业管理费费率是否符合政策规定、主材价格调整是否按合同约定的信息价执行等,此类争议直接影响最终造价金额,往往是结算纠纷的核心矛盾点[2]

1.3 工程变更与签证类结算争议的典型形式

工程变更与签证类结算争议的典型形式与变更流程、签证管理的规范性密切相关。其一,变更手续不全引发的争议,如未按规定履行“申请-审批-实施”流程,仅以口头指令变更工程,结算时因缺乏书面依据,双方对变更的真实性与必要性产生质疑;其二,签证内容不明确导致的分歧,部分签证仅记录工程做法却未注明工程量、单价或费用计算方式,结算时无法准确核算费用,易引发“签证是否含在合同总价内”“费用应按实结算还是包干计算”的争议;其三,签证时效性争议,因签证未及时办理或事后补签,导致部分变更内容与实际施工情况不符,结算时双方对签证的有效性与费用金额难以达成一致。

2 建筑工程竣工结算争议的系统解决路径构建

2.1 协商与调解的前置解决机制设计

协商与调解作为竣工结算争议的前置解决方式,需构建高效的实施机制。协商阶段应明确双方沟通流程,建议在争议发生后7个工作日内启动首轮协商,聚焦争议核心问题(如工程量核算、签证价格)交换书面意见,同时引入造价专业人员提供数据支撑,避免沟通陷入僵局。调解环节可依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如工程造价管理协会、行业调解中心),由具备工程与法律双重背景的调解员主持,通过梳理合同依据、核对造价数据,引导双方达成共识。机制中需明确协商不成后转入调解的衔接流程,以及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确认方式,确保该路径既能快速化解简单争议,又能为后续复杂纠纷处理奠定基础,降低争议解决成本与时间成本。

2.2 仲裁与诉讼的专业法律解决路径

针对协商调解无法解决的复杂结算争议,需规划清晰的仲裁与诉讼路径。仲裁路径需明确适用场景,如双方合同中约定仲裁条款时,优先选择仲裁机构(如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其优势在于审理周期短、裁决具有终局性,且仲裁员多为工程领域专家,能精准把握造价争议要点。诉讼路径则适用于无仲裁约定或对仲裁结果不服的情况,需明确案件管辖法院(通常为工程所在地法院),诉讼过程中需重点准备合同文件、造价鉴定报告、工程变更签证等证据,同时借助工程律师与造价师的协同配合,清晰呈现争议事实与法律依据。此外,需梳理两种路径的程序差异、成本构成及裁决/判决执行方式,为争议主体提供明确的选择指引,保障争议得到专业、公正的解决[3]

2.3 争议预防与风险管控的长效策略

竣工结算争议的解决需前置预防,构建全流程风险管控长效策略。在工程前期,需规范合同签订,明确工程量计算规则、计价标准、变更签证流程等关键条款,避免模糊表述;同时建立合同交底机制,确保施工方、建设方均清晰掌握结算相关约定。工程实施阶段,强化变更签证管理,要求签证内容完整(含事由、数量、价格)、签字盖章规范,并同步留存影像、图纸等佐证材料;定期开展结算风险排查,对可能引发争议的隐患(如工程量偏差、材料价格波动)及时预警并协调处理。竣工结算阶段,推行结算资料清单化管理,明确资料提交时限与标准,同时引入第三方造价咨询机构进行预审核,提前发现并解决潜在分歧,通过全流程管控从源头减少争议发生,提升竣工结算效率。

3 结语

建筑工程竣工结算争议的妥善处理,是保障工程建设闭环、维护各方权益的关键。研究通过梳理合同相关、造价计算、工程变更与签证三类常见争议类型及成因,构建了“协商调解前置—仲裁诉讼兜底—全流程预防管控”的系统解决路径,形成覆盖争议“识别—处理—预防”的完整体系。该体系既为争议发生后的高效解决提供了清晰指引,也通过前期风险管控从源头减少纠纷,有效破解了结算环节“久拖不结、久议不决”的痛点。其成果对规范建筑市场结算秩序、降低工程交易成本、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具有重要实践价值。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数字化技术在结算争议预防中的应用,如借助BIM技术实现工程量动态核算,推动结算管理向更智能、高效的方向发展,为建筑工程高质量收尾提供更强支撑。

参考文献

[1]伍洁红.建筑工程竣工结算问题及解决措施[J].江西建材, 2014(9):2.

[2]周保华.建设工程竣工结算审核常见问题及对策[J].科学技术创新, 2013(23):192-192.

[3]沈艳丽.建筑工程交竣工档案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办法[C]//土木工程建造管理:2007年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施工专业委员会论文集.200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