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水下混凝土封底施工的浇筑参数优化与质量检测

期刊: 国际市场 DOI: PDF下载

罗腾翔1 舒小军2

362426198707055511 511322198707106311

摘要

本文针对水利工程水下混凝土封底施工的技术难点,系统研究了浇筑参数优化与质量检测方法。通过分析混凝土配合比、浇筑速度、布料方式及设备工艺参数对封底质量的影响,提出了一套科学的参数优化方案。同时,结合施工过程实时监测技术与混凝土性能检测方法,建立了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实现了对封底施工全过程的动态监控与缺陷及时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合理优化浇筑参数可显著提高混凝土密实度与均匀性,降低施工缺陷发生率;科学的质量检测与控制措施能够有效保障封底结构的稳定性与耐久性。该研究为水利工程水下混凝土封底施工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

水下混凝土;封底施工;浇筑参数优化;质量检测;配合比;实时监测;缺陷处理;水利工程

正文


1 引言

水利工程水下混凝土封底施工是确保基础结构稳定与耐久性的关键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工程整体安全与使用寿命。由于施工环境复杂、可见性差、水流干扰大,传统浇筑工艺常面临混凝土离析、密实度不足、表面不平整等问题,严重时可能引发渗漏、结构开裂甚至返工。随着水利工程向大型化、深水化发展,对封底施工的技术要求更为严格。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研究水下混凝土浇筑参数优化与质量检测方法,提出科学合理的施工参数与质量控制策略,实现对施工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与实时监控,从而有效提升封底结构的施工质量与耐久性,为水利工程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2 浇筑参数优化技术路径

2.1 混凝土配合比优化

    水下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需兼顾流动性、抗离析性与早期强度发展,以适应复杂的施工环境。应选用质量稳定的水泥与骨料,合理控制水胶比,在保证工作性的同时避免过量用水导致强度下降。掺入适量的粉煤灰或矿渣等矿物掺合料,可改善混凝土和易性、降低水化热并提升抗渗性能。外加剂的选择应根据施工水温与环境条件确定,缓凝剂可延长初凝时间,确保混凝土在运输与浇筑过程中保持良好流动性,而抗分散剂则能有效减少骨料分离与水泥流失。

    在配合比优化过程中,需综合考虑施工水深、水流速度与浇筑方式等因素。对于深水或流速较大的环境,应适当提高混凝土黏稠度与抗分散能力;在低温条件下,可通过调整外加剂类型或掺量,保证混凝土正常凝结硬化。通过试验验证与现场调试相结合的方式,可确定兼顾施工性能与力学性能的最佳配合比,为水下封底施工提供可靠的材料保障。

2.2 浇筑速度与布料方式

    浇筑速度的控制是确保水下混凝土封底质量的关键环节。过快的浇筑速度易导致混凝土堆积过高,产生离析与分层现象;过慢则可能因间隔时间过长引发冷缝,影响结构整体性。应根据混凝土初凝时间、运输距离与浇筑面积,合理确定单位时间内的浇筑量,保持连续、均匀的浇筑节奏。在实际施工中,可通过分区、分层浇筑的方式,逐步推进并确保新旧混凝土结合紧密[1]

    布料方式的选择需结合封底面积、水深与水流条件。对于大面积封底,可采用多口同步布料或旋转布料装置,实现混凝土的均匀覆盖;在狭窄区域或结构复杂部位,应采用定点布料与人工辅助相结合的方式,避免出现死角或堆积过高。同时,应通过实时观察与监测,及时调整布料位置与速度,确保混凝土表面平整、密实度一致,减少因布料不均引发的质量隐患。

2.3 浇筑设备与工艺参数控制

    浇筑设备的性能直接影响水下混凝土的输送质量与施工效率。应根据工程规模与施工条件,选用扬程、流量与压力匹配的输送泵,确保混凝土在长距离或高扬程输送过程中保持稳定性能。输送管道的直径与布置应经过计算优化,减少阻力损失与堵管风险。在深水施工中,可采用导管法浇筑,通过控制导管埋深与提升速度,保证混凝土在水下顺利扩散并形成连续密实的结构层。

    工艺参数的控制包括导管埋深、振捣方式与浇筑面高程监测等。导管埋深应保持在合理范围内,过浅易导致泥浆卷入,过深则可能造成混凝土初凝堵管。对于需要振捣的部位,应采用适用于水下环境的振捣设备,确保混凝土密实度。同时,通过实时监测浇筑面高程与混凝土扩散半径,可及时调整浇筑参数,避免出现漏浇或超浇现象。施工过程中还应做好设备维护与备用方案,防止因设备故障导致施工中断,影响封底质量[2]

3 质量检测与控制措施

3.1 施工过程实时监测技术

在水利工程水下混凝土封底施工中,实时监测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施工质量的可控性。通过布设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与位移监测设备,可以实时获取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压力分布及结构变形数据,为判断混凝土密实度与均匀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利用水下摄像与声呐探测技术,可直观观察混凝土扩散形态与表面平整度,及时发现堆积、离析或漏浇等问题。

监测数据应通过无线传输系统实时传回控制中心,并结合施工参数进行同步分析。一旦发现异常,可立即调整浇筑速度、布料位置或设备参数,实现动态控制与精准干预。此外,对关键监测点应建立连续监测档案,记录施工全过程的技术参数与变化趋势,为后续质量评估与工程验收提供完整依据。

3.2 混凝土性能检测方法

混凝土性能检测是评估水下封底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施工前,应对原材料进行严格检验,包括水泥强度、骨料级配、外加剂性能等指标,确保满足设计要求。施工过程中,应按规定制作混凝土试件,进行抗压强度、抗渗性能与抗冻性能试验,验证配合比的合理性与稳定性。对于水下浇筑的混凝土,还需进行抗分散性与流动性测试,确保其在施工环境中保持良好工作性能。

    除常规检测外,可采用无损检测技术对已浇筑结构进行质量评估。超声波检测能够反映混凝土内部的密实度与缺陷分布,回弹法可快速获取表面强度信息,而钻孔取芯则能直观检查混凝土内部结构与界面结合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检测方法,可形成全面的质量评价体系,确保封底结构满足设计标准与使用要求[3]

3.3 缺陷识别与处理措施

    水下混凝土封底施工中常见的缺陷包括蜂窝麻面、夹层、裂缝及渗漏等。通过上述监测与检测手段,可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分析产生原因。针对蜂窝麻面与夹层等密实度不足的缺陷,可采用高压喷射灌浆或压力注浆的方式进行补强处理,填充空隙并提高结构整体性。对于裂缝,应根据裂缝宽度与发展趋势,选择环氧树脂灌注、弹性密封或表面封闭等修复方案,防止裂缝扩展与渗漏发生。

    在处理缺陷时,应充分考虑水下环境的特殊性,选择适用于潮湿表面与水下操作的修复材料与工艺。处理过程中需对施工区域进行隔离与防护,避免对周边结构造成二次损伤。完成修复后,应通过复检确认缺陷已消除,并对处理效果进行长期跟踪监测,确保封底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

4 结语

本文围绕水利工程水下混凝土封底施工的浇筑参数优化与质量检测展开研究,提出了科学的配合比设计、合理的浇筑速度与布料方式以及精准的设备工艺参数控制方法。结合实时监测与多手段检测,建立了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有效提升了封底结构的密实度与耐久性。研究成果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参考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王伟,王葵华.水利工程中堤坝护坡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探讨[J].四川水泥,2018(1):105-105.

[2]陶翼.水利工程建筑中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应用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C,2018(4):00140-00140.

[3]钟显维.水利水电施建中混凝土技术的革新发展[J].江西建材,2016(24):129-129+13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