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及控制措施

期刊: 国际市场 DOI: PDF下载

谭智慧1 邢诗义2

510922198610134641 421127199111110516

摘要

建筑工程施工噪声作为常见环境干扰源,对周边生态与居民生活影响显著,科学管控是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研究先解析核心要素:明确施工噪声的来源分类与频率、强度等声学特性,梳理其对居民、学校、医院等敏感目标的影响机制,确定噪声监测方法与评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多维度控制体系:提出施工源头的设备优化与工艺改进技术,制定传播路径中的隔声屏障、吸声材料应用措施,完善管理层面的时间管控与监管机制。该研究为降低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缓解对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供系统方案,对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保障居民生活安宁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关键词

建筑工程;施工噪声;环境影响;噪声控制措施;多维度管控

正文


0 引言

建筑工程施工噪声伴随项目全周期,具有强度高、突发性强、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已成为城市环境噪声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不仅会干扰周边居民正常生活、影响睡眠与心理健康,还可能对学校教学秩序、医院诊疗环境等敏感场景造成严重干扰,甚至间接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当前,施工噪声控制多集中于单一环节,缺乏从源头、传播路径到管理的系统性方案,难以有效应对复杂施工场景下的噪声问题。基于此,深入分析建筑施工噪声的声学特性与环境影响机制,构建多维度、全链条的控制措施体系,对推进城市环境治理、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及保障公共空间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1 建筑施工噪声与周边环境影响的核心要素分析

1.1 建筑施工噪声的来源分类与声学特性(频率、强度)

建筑施工噪声来源可按施工阶段与作业类型分类:阶段上,土方工程(挖掘机、推土机)、基础工程(打桩机、钻孔机)、主体结构工程(混凝土振捣、钢筋切割)、装饰装修工程(电锯、电钻)是主要来源;设备类型上,分为动力机械噪声(柴油发电机)、振动噪声(压路机)、冲击噪声(破碎机)三类。其声学特性差异显著:频率上,打桩机等冲击设备以低频为主,穿透力强、传播远,电锯等机械多为中高频,易致听觉不适;强度上,基础阶段最高,部分设备瞬时声压级达100-120分贝,远超标准,主体与装修阶段强度较低,但作业持续久,累积影响大。这些特性共同决定了施工噪声的传播范围与干扰程度[1]

1.2 施工噪声对周边敏感目标(居民、学校、医院)的影响机制

施工噪声对不同敏感目标的影响机制,因目标功能与人群特性存在差异。对居民而言,长期暴露于60分贝以上的施工噪声中,会通过听觉系统刺激引发睡眠障碍(入睡困难、睡眠浅),同时干扰日常交流与休息,进而导致情绪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与生理问题,长期还可能增加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疾病风险。对学校而言,中高频施工噪声(如电锯声)会穿透教室墙体,破坏教学环境的安静性,分散学生注意力,降低课堂学习效率,尤其对需要专注思考的理科教学与语言类课程影响显著。对医院而言,低频振动噪声(如打桩机作业)不仅干扰患者休息与康复,还可能影响精密医疗设备(如心电图机、显微镜)的正常运行,同时破坏诊疗环境的严肃性,对医护人员工作专注度与患者就医体验造成双重负面影响[2]

1.3 研究的噪声监测方法与影响评估指标体系

研究采用多元化的噪声监测方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全面性。监测方式上,结合定点监测与移动监测:在施工场地周边敏感点(如居民楼、学校操场)设置固定监测点,采用积分声级计连续记录24小时噪声数据,获取声压级、等效连续A声级等基础参数;同时通过手持声级计进行移动监测,捕捉不同施工工序、不同距离下的噪声变化规律。监测频率根据施工阶段调整,基础施工阶段每2小时记录一次,主体与装修阶段每4小时记录一次。在此基础上构建影响评估指标体系,涵盖声学指标(等效连续A声级、最大声压级、噪声超标时长)、人群影响指标(睡眠干扰率、情绪异常发生率)及功能干扰指标(学校课程受影响次数、医院设备异常运行频次),通过多维度指标量化施工噪声的实际影响,为后续控制措施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 建筑施工噪声的多维度控制措施体系构建

2.1 施工源头上的噪声控制技术(设备优化、工艺改进)

从施工源头着手,通过设备优化与工艺改进实现噪声源头减量。设备优化方面,优先选用低噪声、低振动的施工机械,如替换传统高噪声振捣棒为静音型液压振捣设备,将柴油发电机升级为低噪变频机组;对现有高噪声设备进行降噪改造,如在切割机、钻孔机等工具上加装减振垫、消声器,在塔吊、挖掘机等大型机械的发动机部位包裹隔声棉,从设备运行环节降低噪声辐射强度。工艺改进层面,调整施工流程与技术方案,例如采用液压破碎锤替代传统风镐进行基坑开挖,减少冲击性噪声;推广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将构件加工移至工厂完成,降低现场浇筑、切割等工序产生的噪声;对需连续作业的工序,优化施工时序以缩短高噪声环节持续时间,从根源上减少噪声产生量,为后续控制奠定基础[3]

2.2 传播路径中的噪声阻隔措施(隔声屏障、吸声材料应用)

针对施工噪声传播路径,通过隔声屏障与吸声材料应用构建有效阻隔体系。隔声屏障设置需结合施工场地与周边敏感目标的距离、地形,选用金属、混凝土或复合型结构,高度与长度覆盖噪声传播主方向,保障中高频噪声阻隔效率;临近居民区、学校的区域,采用可移动折叠式屏障并做好底部密封,避免噪声绕射。吸声材料应用上,在施工围挡内侧粘贴多孔吸声板、离心玻璃棉,增强噪声吸收;在临时加工棚、材料堆放区顶部及四周铺设吸声毡,降低反射噪声;对机械操作室进行隔声吸声改造,减少操作人员接触噪声。通过“阻隔+吸收”双重作用,大幅削弱噪声传播至周边环境的强度。

2.3 管理层面的噪声管控策略(时间管控、监管机制)

从管理维度出发,通过时间管控与监管机制完善形成噪声管控闭环。时间管控上,严格遵循城市环境噪声标准,将打桩、爆破等高噪声工序安排在昼间允许时段,严禁夜间及午休作业;确需连续施工的,需提前获环保部门许可,向居民公示施工时间与降噪措施,并设投诉热线回应诉求。监管机制构建方面,建立施工单位自查、环保部门抽查、社会监督的三级体系:施工单位定期监测并记录噪声数据,环保部门用便携式、在线监测设备动态巡查;将噪声管控纳入施工单位信用评价,对违规超标行为依法处罚,同时加强施工人员培训提升环保意识,通过严格管理确保降噪措施落地执行。

3 结语

针对建筑工程施工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干扰问题,研究从源头、传播路径、管理三个维度构建了系统性控制体系:通过设备优化与工艺改进减少噪声产生,依托隔声屏障与吸声材料削弱传播强度,借助时间管控与监管机制保障措施落地。结果表明,该体系可有效降低施工噪声强度,缓解对居民、学校等敏感目标的影响,平衡工程建设与环境治理的关系。该研究为建筑施工噪声管控提供了可操作的综合方案,对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维护公共生活秩序具有重要实践价值。未来可进一步结合智能监测技术,优化噪声预警与动态调控机制,同时探索新型环保降噪材料的应用,为施工噪声精准治理提供更全面的支撑。

参考文献

[1]陈勇杰.建筑工程监理对施工进度的影响及控制措施[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2025(3):034-037.

[2]王春许.地铁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及控制措施[J].建筑与装饰,2025(5):123-125.

[3]李美云.影响建筑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及控制措施[J].河南建材,2025(1):166-16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