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施工关键技术与质量控制

期刊: 国际市场 DOI: PDF下载

邢诗义1 肖潇2

421127199111110516 372328198508241222

摘要

本文围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施工关键技术与质量控制展开研究,从高性能围护结构施工、建筑气密性与节点构造处理、高效热回收通风系统安装等方面系统梳理了关键技术要点。结合施工全过程质量监测与检测方法,明确了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点,并提出针对性的质量问题预防与整改措施。研究结果表明,科学的施工技术与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能够显著提升建筑围护结构性能与整体能效,有效降低建筑运行能耗与碳排放。本文的研究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规范化施工与质量保障提供了技术参考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围护结构;建筑气密性;施工技术;质量控制;热回收通风;能效提升

正文


1 引言

随着建筑节能标准的不断提升,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这类建筑通过优化围护结构、提升气密性与高效热回收通风等技术手段,显著降低建筑运行能耗,减少碳排放,同时改善室内热舒适与空气质量。然而,由于其对施工精度与质量控制要求极高,传统施工方法与管理模式难以满足设计目标,容易在实际应用中出现围护结构性能不足、气密性不达标等问题。本文围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施工关键技术与质量控制展开研究,旨在梳理高性能围护结构施工、节点构造处理及通风系统安装等核心技术环节,建立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提出科学合理的质量保障措施,为实现建筑节能目标、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实践指导。

2 施工关键技术

2.1 高性能围护结构施工技术

    高性能围护结构是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实现节能目标的核心要素。其施工需严格控制墙体、屋面与地面的保温层厚度与连续性,确保无热桥、无缺口。在墙体施工中,应采用高精度切割与拼接工艺,保证保温板之间及与结构构件之间的紧密衔接。对于门窗洞口、女儿墙、阳台等易产生热桥的部位,需进行特殊保温处理,确保整体热工性能达标[1]

屋面与地面施工同样需注重保温层完整性与防潮层设置,避免因水蒸气渗透导致保温性能下降。在施工过程中,应采用专用粘结剂与机械固定相结合的方式,增强保温层的抗风压与抗脱落能力。同时,应注意各构造层之间的界面处理,防止出现裂缝与空鼓现象。通过精细化施工与严格过程控制,可有效提升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为建筑整体能效提供保障[2]

2.2 建筑气密性与节点构造处理技术

    建筑气密性是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关键性能指标之一。施工中需对建筑外围护结构进行整体密封处理,包括门窗框与墙体之间的缝隙、预制构件拼接缝、管线穿墙处等部位。应采用高性能密封材料与专用密封条,确保密封连续性与耐久性。对于复杂节点,如转角、窗台、女儿墙等,需制定专项构造方案,通过多层密封与压力平衡设计,降低空气渗透风险。

在施工过程中,应结合现场检测手段对气密性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密封缺陷。同时,应注重施工顺序的合理性,避免后续工序破坏已完成的密封层。通过严格的节点构造处理与系统的气密性控制,可显著降低建筑能耗,改善室内热环境,减少冷凝与霉变风险,提升建筑整体性能与耐久性。

2.3 高效热回收通风系统安装技术

    高效热回收通风系统是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实现室内空气质量与能耗平衡的重要保障。系统安装前需进行详细的管线规划与设备选型,确保风量分配合理、气流路径优化。风管制作与安装应采用高气密性材料,减少漏风损失。风管连接部位需使用专用密封件,确保系统整体气密性。同时,应合理设置消声与减振装置,降低气流与设备运行产生的噪声,提升室内声学舒适度。

在设备安装过程中,应严格控制风机、热交换器等核心部件的安装精度,避免因振动与噪声影响居住舒适度。同时,应注重系统与建筑结构的协调,合理安排设备检修空间与维护通道,方便后期保养与部件更换。安装完成后,需进行系统调试与性能检测,包括风量平衡测试、热回收效率测定以及系统运行稳定性评估,确保各项参数达到设计要求。通过精细化安装与全面调试,可充分发挥高效热回收通风系统的节能潜力,为建筑提供稳定的室内环境与优质的空气品质。

3 质量控制策略

3.1 施工全过程质量监测与检测方法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质量控制需贯穿施工全过程,从材料进场到最终交付均应建立完善的监测与检测体系。材料进场时需核查保温材料、密封材料、风管组件等关键产品的性能指标,确保符合设计要求与相关标准。施工过程中应采用现场检测手段,如围护结构热流密度测量、建筑气密性测试与风管漏风检测等,实时掌握施工质量状态。

在关键节点完成后,应进行阶段性质量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竣工阶段需开展系统性性能检测,包括建筑整体气密性、热回收通风系统风量与热交换效率测试等,确保各项指标满足设计目标。通过全过程质量监测与检测,可为施工质量提供数据支撑,形成可追溯的质量档案,为建筑长期稳定运行奠定基础。

3.2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点设置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点的科学设置是确保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性能的核心环节。在围护结构施工中,应重点控制保温层拼接缝隙、节点保温处理与防潮层连续性,避免产生热桥与水汽渗透通道。门窗安装阶段需严格控制框体定位、密封材料敷设与缝隙填充质量,确保气密性与水密性达标[3]

通风系统安装中,应重点检查风管制作精度、连接密封性能与设备安装位置准确性,防止因安装偏差导致系统运行效率下降。在各关键工序完成后,应组织专项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工序。通过在关键工序设置质量控制点,可实现施工质量的精细化管理,有效避免系统性质量风险。

3.3 施工质量问题预防与整改措施

施工质量问题的预防与整改应建立在风险识别与过程控制的基础上。在施工准备阶段,应对可能出现的质量隐患进行分析,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如优化节点构造设计、明确施工工艺要求与加强技术交底等。施工过程中,应强化现场巡查与技术指导,及时发现质量偏差并采取纠正措施。

对于已出现的质量问题,应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责任与完成时限,并进行复验确认,确保问题彻底解决。同时,应建立质量问题数据库,总结常见问题类型与成因,形成可推广的预防与整改经验。通过主动预防与及时整改相结合的质量管理模式,可显著提升施工质量稳定性,确保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达到预期的节能与舒适目标。

4 结语

本文围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施工关键技术与质量控制展开系统研究,从高性能围护结构施工、建筑气密性与节点构造处理到高效热回收通风系统安装,全面梳理了各环节的技术要点与质量控制要求。通过建立施工全过程质量监测与检测体系,明确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点,并制定针对性的质量问题预防与整改措施,为实现建筑节能目标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研究结果表明,精细化施工与严格质量管理是确保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性能的关键,能够显著提升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建筑气密性与系统运行效率,有效降低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新型节能材料与智能化施工技术的应用,完善质量控制标准与评价体系,推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在更大范围的高质量发展与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平.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分析[J].工程与建设,2024,38(2):443-445.

[2]王宏策,付建春.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建设关键技术[J].葛洲坝集团科技,2024(3):47-50.

[3]武廷超.超低能耗被动式建筑施工关键技术[J].施工技术(中英文),2022,51(15):118-12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