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布、迁移规律及修复效果监测

期刊: 国际市场 DOI: PDF下载

张玉霞1 周进省2 郭松3

460100197707291220 410103198012071330

摘要

为明晰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并提升修复管控效能,围绕其分布、迁移规律及修复效果监测展开研究。首先明确污染物主要类型与理化特性,分析农田、工业区等不同区域的分布规律,探究土壤质地、pH值、有机质含量对分布的影响机制;进而揭示污染物在土壤-植物-地下水系统中的迁移路径与转化机制,确定修复效果监测核心指标与方法,对比不同修复技术的效果并制定监测方案。研究厘清了污染物环境行为特征,建立了科学的修复效果监测体系,为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精准防控、高效修复及风险管控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关键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土壤污染;分布规律;迁移机制;修复效果监测;土壤-植物-地下水系统;修复技术对比

正文


0 引言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具有高毒性、难降解、易富集的特性,进入土壤后会长期残留,不仅破坏土壤生态结构、降低土壤肥力,还会通过食物链累积或迁移至地下水,对动植物及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当前,农田、工业区等不同区域土壤均受其污染影响,污染形势复杂且治理难度大。尽管学界对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已有研究,但在不同土壤环境下的迁移转化机制、精准监测方法及修复效果评估体系等方面仍需深化。基于此,围绕其分布、迁移规律及修复效果监测展开研究,旨在明晰污染物环境行为,构建科学的监测与评估体系,为土壤污染治理与生态安全保障提供有力支撑。

1 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1.1 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主要类型及理化特性

明确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主要类型及核心理化特性,为后续分布与迁移研究奠定基础。常见类型包括有机氯农药(如滴滴涕、六六六)、多氯联苯、多环芳烃及二噁英类物质,这类污染物普遍具有低水溶性、高脂溶性的共性特征。具体而言,其辛醇-水分配系数较高,意味着更易吸附于土壤颗粒或生物体内;同时具备强化学稳定性与抗生物降解性,在自然环境中半衰期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此外,不同类型污染物的理化特性存在差异:有机氯农药蒸气压较低,易在土壤表层富集;多环芳烃则因分子结构复杂,更易与土壤有机质结合。深入分析这些特性,是理解其在土壤中滞留、迁移及生态效应的关键前提。

1.2 不同区域土壤中污染物的分布规律

针对农田、工业区、矿区等典型区域,系统梳理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布规律。农田土壤中,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历史使用的有机氯农药、污水灌溉及农用物资带入,呈现“面状分布、局部富集”特征,且表层土壤(0-20cm)污染物含量显著高于深层,部分设施农业区域因长期用药,污染浓度可达背景值的5-10倍。工业区土壤受生产活动影响,污染呈现“点源集中、梯度扩散”特点,化工、电子废弃物拆解区域污染物种类复杂,多氯联苯、多环芳烃等含量极高,且随与厂区距离增加,浓度呈递减趋势。矿区土壤污染则与采矿及冶炼过程相关,污染物以多环芳烃、重金属-有机复合污染为主,分布范围与采矿作业区、尾矿堆积区高度重合,深层土壤受淋溶作用影响也存在一定污染[1]

1.3 土壤质地、pH值、有机质含量对污染物分布的影响机制

深入探究土壤质地、pH值、有机质含量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布的作用机制。土壤质地方面,黏粒含量高的土壤因比表面积大、孔隙小,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更强,导致污染物多富集于黏质土壤中;而砂质土壤孔隙大、吸附能力弱,污染物更易向下迁移或随地表径流扩散。pH值通过影响污染物存在形态与土壤胶体电荷状态产生作用:酸性土壤中,污染物多以分子态存在,更易被土壤颗粒吸附;碱性土壤则可能促进部分污染物解离,增强其移动性。有机质含量是关键影响因素,土壤有机质中的腐殖质可通过疏水作用、氢键等与污染物结合,有机质含量越高,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越强,能显著降低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性,使污染物多集中在有机质丰富的表层土壤[2]

2 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迁移规律与修复效果监测体系

2.1 污染物在土壤-植物-地下水系统中的迁移路径与转化机制

系统探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植物-地下水系统中的迁移路径与转化机制。迁移路径上,污染物先在土壤孔隙中经扩散、渗滤纵向迁移,砂质土壤迁移速率快于黏质土壤;再通过植物根系吸收进入植物体,部分向上传输至茎叶,部分在根系积累;同时随土壤淋溶水渗透,突破包气带进入地下水,形成跨介质迁移。转化机制方面,土壤微生物可降解污染物,好氧环境中其易被氧化分解,厌氧环境可能产生毒性更强的中间产物;植物酶系统会代谢转化污染物,部分转为无害物质,部分稳定残留。此外,土壤有机质通过吸附减缓迁移,pH值变化影响污染物化学形态,进而改变其迁移活性与转化方向。

2.2 修复效果监测的核心指标(浓度变化、生物有效性等)与方法

明确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修复效果监测的核心指标与配套方法。核心指标分三类:一是污染物浓度指标,测定修复前后土壤、植物及地下水中污染物总量与赋存形态,反映去除程度;二是生物有效性指标,用梯度提取法或生物指示法评估可被生物吸收的污染物含量;三是生态响应指标,监测土壤微生物群落、植物生长及酶活性,判断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监测方法上,浓度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精准定量;生物有效性结合化学提取与盆栽试验;生态响应通过高通量测序、植物生物量及生理指标检测评估。同时建立动态监测周期,初期每15天一次,稳定后每月一次,保障数据连续可靠。

2.3 不同修复技术(物理、化学、生物)的效果对比与监测方案

完成不同修复技术的效果对比与针对性监测方案制定。物理修复技术中,热脱附法对高浓度、易挥发污染物修复效率达85%以上,但能耗高且可能破坏土壤结构;电动修复法适用于黏质土壤,污染物去除率约60%-70%,但受土壤pH值影响较大。化学修复技术里,化学氧化法反应速度快,可快速降解污染物,但易产生二次污染;化学淋洗法适用于污染深度较大的区域,需搭配淋洗剂回收系统以降低环境风险。生物修复技术中,微生物修复法环境友好,可实现污染物原位降解,但修复周期长;植物修复法成本低,兼具生态修复功能,但对高浓度污染修复效果有限。针对不同技术制定监测方案:物理修复重点监测修复后土壤温度变化与结构稳定性;化学修复需跟踪淋洗剂残留与土壤pH值变化;生物修复则强化微生物活性与植物生长状态监测。通过多维度对比,明确不同技术的适用场景,为修复方案优化提供依据[3]

3 结语

本研究围绕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揭示其在土壤-植物-地下水系统中的迁移路径与转化机制,明确修复效果监测的核心指标、方法及周期,对比物理、化学、生物修复技术的效果并制定针对性监测方案。研究厘清了污染物环境行为规律,构建了科学的修复监测体系,为污染治理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受试验条件限制,对极端环境下污染物迁移规律及长效修复效果的研究仍有不足。未来可结合多技术联用优化修复方案,引入智能化监测手段提升精准度,助力土壤生态安全的长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刘俊建.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2]王春晓.土壤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运移规律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3]王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多介质中的分布及环境行为[C]//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201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