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生态修复的土地再利用模式与效益评估
摘要
关键词
矿山生态修复;土地再利用模式;效益评估体系;生态优先;适配性分析;量化方法;综合效益
正文
0 引言
矿山开采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土地损毁、生态退化等问题,矿山生态修复成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盘活闲置土地资源的关键举措。而土地再利用作为修复成果落地的核心环节,其模式选择与效益高低直接决定修复工作的综合价值。传统矿山土地再利用多依赖经验决策,存在模式单一、与修复程度适配性不足、效益评估片面等局限,难以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协同提升。基于此,开展矿山生态修复的土地再利用模式与效益评估研究,旨在构建科学的模式体系与评估框架,为矿山修复后土地的高效、可持续利用提供支撑。
1 矿山生态修复的土地再利用模式构建
1.1 矿山土地再利用的核心原则与分类依据
明确矿山土地再利用的核心原则与分类依据,为模式构建提供基础框架。核心原则以“生态优先”为根本,确保再利用不破坏修复后的生态系统,同时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结合矿山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区域发展需求制定方案,兼顾“可持续性”与“效益协同”,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分类依据从两方面确立:一是按矿山修复后的土地质量等级,分为轻度损毁(土壤肥力较好、地形平缓)、中度损毁(需简单改良)、重度损毁(需综合整治)三类;二是按区域功能定位,结合城乡规划、产业布局确定土地利用方向,为后续多元化模式设计提供科学分类标准,确保原则与依据相互支撑、逻辑统一。
1.2 多元化再利用模式设计
围绕矿山修复后土地的不同特征与需求,设计多元化再利用模式。生态用地方向,针对生态敏感或修复后以生态功能为主的矿山,打造生态公园、湿地保护区、水土保持林等模式,通过植被恢复与景观营造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农业用地方向,对土壤条件改良后的矿山土地,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林果种植、牧草种植等模式,适配轻度至中度损毁土地,兼顾生态保护与农业产出;建设用地方向,对地形平整、区位优越的矿山,规划为工业仓储用地、乡村建设用地或文旅项目用地,如建设矿山遗址公园、康养基地等,实现土地价值最大化。各模式均明确适用条件与实施要点,形成覆盖不同需求的模式体系[1]。
1.3 不同修复程度矿山与再利用模式的适配性分析
深入分析不同修复程度矿山与再利用模式的适配逻辑,提升模式应用的精准性。轻度损毁矿山,因土壤、地形条件较好,适配性最广,可优先选择农业用地中的经济种植模式或建设用地中的文旅、仓储模式,实现较高经济收益;中度损毁矿山,需经土壤改良、地形整理后,适配生态用地中的水土保持林模式或农业用地中的生态农业模式,平衡生态修复与适度利用;重度损毁矿山,生态基础薄弱,以生态修复为首要目标,适配生态用地中的湿地修复、植被恢复模式,待生态系统稳定后再逐步探索低强度利用方式。通过建立涵盖土壤肥力等级、地形坡度区间、生态敏感度程度、区域发展需求等多维度的适配性评价指标,构建不同修复程度矿山与再利用模式的匹配矩阵,为各类矿山科学、精准选择适配的再利用模式提供清晰、可靠的依据。
2 矿山土地再利用的综合效益评估体系与方法
2.1 综合效益评估的维度(生态、经济、社会)与指标设计
围绕矿山土地再利用的多元价值,构建“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度综合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生态维度聚焦修复后土地的生态功能恢复,设计植被覆盖率、土壤肥力提升率、生物多样性恢复度等核心指标,衡量土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服务能力;经济维度关注再利用的经济效益产出,设置土地利用产值、投资回报率、产业带动增收额等指标,体现土地资源的经济转化效率;社会维度侧重对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选取就业岗位新增数量、周边居民满意度、基础设施改善程度等指标,反映再利用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各维度指标均紧密结合矿山土地的损毁程度、土壤特性、地形条件等固有属性,以及不同再利用场景(如生态恢复、农业种植、产业建设)的实际需求设定,既遵循生态、经济、社会领域的科学评估规范,又考虑数据获取与计算的实操性,全面覆盖再利用的综合价值[2]。
2.2 效益评估的量化方法与数据获取路径
确定矿山土地再利用效益评估的量化方法与数据获取路径,保障评估结果的精准性与可靠性。量化方法采用“定性+定量”结合模式,生态维度通过遥感监测、实地采样检测等获取植被、土壤数据,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法计算生态效益;经济维度依据统计报表、市场调研数据,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法、投入产出法量化经济效益;社会维度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收集居民反馈,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综合社会效益指数。数据获取整合多渠道、多类型资源,不仅涵盖矿山修复工程的施工记录、验收报告等档案资料,地方统计部门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还包括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及针对土壤、植被、居民反馈的实地调研数据,同时建立“源头审核-过程校验-结果复核”的全流程数据质量校验机制,确保数据真实、完整、准确,为后续综合效益的量化评估提供坚实且可靠的基础[3]。
2.3 不同再利用模式的效益对比分析与优化方向
开展不同矿山土地再利用模式的效益对比分析,明确各模式优势短板及优化方向。从“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度对生态用地、农业用地、建设用地等模式进行横向对比,生态用地模式在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提升等生态效益上表现突出,但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农业用地模式能实现一定经济收益与就业带动,但对土壤质量要求较高;建设用地模式经济效益显著,却需平衡生态承载能力。基于对比结果,针对不同模式提出优化路径:生态用地模式可结合生态旅游适度提升经济价值,农业用地模式加强土壤改良与特色种植推广,建设用地模式严格落实生态保护措施。同时,根据矿山修复程度、区域发展需求等,提出模式组合建议,推动效益最大化。
3 结语
本研究构建了矿山生态修复土地再利用的模式体系与“生态-经济-社会”三维综合效益评估框架,明确了不同修复程度矿山与再利用模式的适配规律,厘清了生态、农业、建设等模式的效益差异及优化方向,为矿山修复后土地的科学利用提供了系统方案。受研究范围与数据可得性限制,对极端损毁矿山的模式适配性及长期效益动态评估仍需深化。未来可结合区域特色细化模式设计,引入动态监测技术优化评估体系,推动矿山土地再利用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协同提升,为矿山生态修复高质量发展提供更精准的支撑。
参考文献
[1]李芬,李妍菁,赖玉珮.城市矿山修复生态效益评估研究[J].环境保护, 2018, 46(2):4.
[2]秦静,李国清,侯杰,等.矿山生态效益评估模型及其应用[J].矿业研究与开发, 2022, 42(11):7.
[3]许晓嵩.基于荆条种植的矿山废弃地利用与生态修复创新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