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期刊: 国际市场 DOI: PDF下载

陈元学

四川省井研县镇阳镇畜牧兽医站,四川 乐山 613100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笔者在基层从事畜牧兽医工作35年,自家已从事生猪养殖,有一个饲养量250头,年出栏商品猪500多头的养殖场。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养殖品种、模式的不同,从异地引种与流通频繁,以及各种应激因素增多,导致猪副猪嗜血杆菌病呈高发态势,对养猪业危害极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因此,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减少应激因素,增强自身抵抗力,防止其病毒、细菌的混合、继发或诱发感染,对于控制该病非常关键。现将笔者在养殖、诊疗过程中对该病的防控经验予以分享:

一、病因与流行病学

副猪嗜血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该菌血清型多达15种以上,结构复杂多样,分离比较困难。副猪嗜血杆菌是猪上呼吸道的常见菌,在健康猪的鼻腔中基本都有存在。由于该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虽然在一般情况下,不易造成危害,但在条件变化时随时会成为致病菌而引发疾病。

尤其在饲养管理水平低下的猪场,各种应激因素,如极端天气导致气温骤冷骤热、饲养密度大、圈舍通风不良空气污浊长途运输拥挤不堪或仔猪断奶后,失去母源抗体保护以及免疫抑制性疾病导致抵抗力下降时,均可诱发本病的发生临床上常以继发感染的形式出现,带菌猪和发病猪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断奶前后的仔猪和保育猪群最易感,如果与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猪瘟、胸膜肺炎等病混合感染,可增加猪的死亡率,造成更大危害。

二、临床症状

急性感染往往发生于体况良好的仔猪群,有时前一天晚上仍活泼健壮,次日早晨即发现死于圈内。一般病猪体温普遍升高,40.5~42℃,患猪精神萎靡,皮肤发红,可视黏膜发绀,眼睑周围皮下水肿,食欲下降或停食,鼻孔有黏液性及浆液性分泌物,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严重者后期体表皮肤会逐渐变为酱红色,个别猪只皮肤甚至坏死脱落同时还有关节肿大、跛行、步态僵硬等表现部分患猪身体震颤,出现共济失调现象,如果治疗不及时,很快会倒地死亡。

发病后如果转化成慢性病例,病猪逐渐呈现贫血消瘦状态,皮肤苍白、发青、变紫,耳尖发绀卷缩,被毛粗乱,典型的如刺猬样毛猪,并伴有轻度咳嗽气喘症状在后肢关节腔及关节腔附近皮下,可见浅黄色冻胶状水肿液;病猪生长缓慢,少数慢性病例猪只也会死亡,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三、病理变化

解剖可见呼吸道黏膜充血肿胀,支气管内充满泡沫样渗出液胸膜、腹膜、心脏、肺脏、脾脏表面,覆有黏稠的浆液性和纤维素渗出物;尤其是肺脏病变严重,肺泡出血,间质增宽,脾脏肿大全身淋巴结肿大,关节腔有浆液性渗出性炎症血浆中常可检测到较高水平的内毒素。

防治措施: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免疫力,减少应急反应。2、疫苗接种副猪嗜血杆菌多价油乳剂灭活疫苗3、饲料中添加保健性药物或免疫增效剂预防。

2、发病后治疗,副猪嗜血杆菌对头孢噻呋、头孢喹诺、阿莫西林、替米考星等比较敏感治疗应该首选头孢噻呋类药物。对特别危重的病猪,可同时肌内注射猪用白细胞干扰素同时对所有猪群饲喂药物预防,防止继发性感染。

四、强化保健性预防

副猪嗜血杆菌虽然是猪上呼吸道的常见菌,但在不良因素作用下很快会成为致病菌而危害猪群健康。因此,平时必须在提高猪场饲养管理上下功夫。

实践证明,在生猪不同生长阶段,适时投以保健性药物和免疫增强剂预防,可显著提高猪群免疫力,对控制应激反应,防止继发感染,建立健康猪群有重要意义考虑本病在临床上多呈继发或混合感染,所以要合理制定保健用药方案,进行综合预防。

1.母猪生产前后保健:(1)母猪产前40,注射副猪嗜血杆菌多价油乳剂灭活疫苗,以增强母源抗体,提升对乳猪的免疫保护(2)产前产后7,在母猪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粉黄芪多糖在饮水中添加多种维生素、必需氨基酸、益生菌等抗菌保健药物混饮,以净化母猪体内的病原菌,减少乳猪被感染的机会,促进仔猪健康生长。

2.仔猪出生至断奶期保健:

在出生第3天、第7天、断奶时,分别肌内注射5%头孢噻呋钠注射液0.3毫升、0.5毫升、1毫升,以降低产房细菌感染率。

3.断奶后进入保育舍,可在饲料中添加泰万菌素磺胺二甲嘧啶黄芪多糖在饮水中添加绿益菌等抗菌保健药物,对副猪嗜血杆菌、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4.减缓应激反应:

在断奶、转群、去势、出栏、引进运输及天气突变前后,在饲料中添加5%治嗽静300/吨+绿益态500/吨可增强免疫功能,防止应激反应诱发该病。

5.免疫保护:

母猪配种前20~30,使用副猪嗜血杆菌多价油乳剂灭活苗免疫一次,以后每6个月加强免疫一次;感染严重的猪场,可在母猪产前40天再免疫一次。如果猪场一直在保育阶段出现问题,建议仔猪在14日龄首免,半个月后加强免疫。鉴于副猪嗜血杆菌存在多种血清型,且具有明显的地方特性,疫苗免疫时不同的血清型之间交叉保护力低。因此,免疫注射时最好选择与本地区本场致病血清型相一致的疫苗菌株,才能产生比较稳定的免疫效果。

6改善养殖环境,严把入场关:1改善饲养管理加强环境消毒减少各种应激,消除致病诱因,做好蓝耳病等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可减少该病发生的可能性。2购进仔猪时要仔细观察,严格把关;对母猪的观察:有无关节肿大、跛行、步态僵硬、咳嗽等症状;一般母猪染病都会遗传。对仔猪的观察同上。不要购买有上述症状的猪只,严防疫病传入。

五、发病后治疗方案

根据诊治经验,该病往往以继发或混合感染形式出现,一旦症状有明显的表现,说明细菌已对实质性器官和微循环造成了损伤和破坏要靠机体自身的抵抗力与耐受力来战胜疾病恢复健康。因此,对该病必须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鉴于猪嗜血杆菌不同的菌株,对同一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有很大的差异,为提高治疗效果,最好通过试验,选用高敏药物对症施治同时辅以营养与免疫保护方法,增强猪体的自身抵抗力,方能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根据药敏试验,副猪嗜血杆菌对头孢噻呋、头孢喹诺、阿莫西林、替米考星等比较敏感尤其是头孢噻呋具有目标霸向作用,能够对病原定点打击,因此,在药敏试验的基础上,应该首选头孢噻呋类药物。比如,肌内注射5℅头孢噻呋钠注射液+黄芪多糖注射液,每日一次,3次为一疗程对特别危重的病猪,可同时肌内注射猪用白细胞干扰素

如果伴有关节肿大、跛行、疼痛严重者,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盘尼克(主要成分:阿莫西林、增效剂等)+卡巴匹林钙可溶性粉,连用3,以缓解疼痛和跛行

对病情比较轻微,饮食欲逐渐恢复的猪,可在饲料中添加头孢噻呋钠+黄芪多糖可溶性粉,连用7;黄芪多糖用量500/吨,头孢噻呋钠用量500/吨;同时在饮水中添加绿益态+板青颗粒,用量均为1000/吨,以增强抵抗力,防止继发其他感染,使猪尽快康复。

作者简介:陈元学1975.08.21--),四川井研人,汉族大专学历,中级兽医师井研县镇阳镇畜牧兽医站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