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气象事件对我国农业主产区经济损失的量化评估及应对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极端气象事件;农业主产区;经济损失量化评估;应对策略
正文
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象事件频发显著加剧了农业主产区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对农业经济系统构成持续性冲击。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农业生产受气候风险影响直接体现为产出波动、要素配置效率下降及固定资本加速折旧,进而引致减产损失、重置成本上升与保险赔付压力增加等财务负担。尤其在粮食主产区,灾害频发导致农业生产总值波动加剧,投入产出比降低,农业资产价值受损,财政补贴与风险准备金需求攀升。因此,从财会视角量化极端气象事件引致的经济损失,评估其对农业经济稳定性与可持续盈利能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经济管理意义。
一、极端气象风险对农业经济系统的冲击机理分析
(一)极端气象风险的经济属性与分类特征
极端气象风险指在特定时空范围内显著偏离长期气候均值的异常天气过程,其经济属性体现为对农业生产要素的非预期性破坏与成本冲击。依据致灾机制可划分为三类:极端降水类,如短时强降雨与持续性暴雨,引发洪涝与农田渍害,导致作物减产及农业固定资产(如灌溉系统、仓储设施)损毁;极端温度类,包括持续高温加剧干旱、低温霜冻等,通过扰乱作物生育周期、降低光合效率与商品等级,造成产量损失与市场价值折损;极端风灾类,如台风、强对流风灾,直接摧毁农业设施与在地作物,引致修复成本上升与生产中断。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此类事件呈现频率升高、强度增强与复合化趋势(如高温—干旱耦合),显著提升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与边际成本。
(二)极端气象冲击的经济损失传导路径
极端气象事件通过物理破坏与生产函数扰动双重路径影响农业经济绩效。其一,直接路径表现为农作物产量下降、农业设施损毁带来的资产减值与重置成本;其二,间接路径包括生产周期延迟导致的投入成本增加、品质下降引发的市场价格折让以及保险赔付压力上升带来的财务负担。此外,灾害引致的供应链中断与要素配置效率下降进一步放大区域农业经济波动,影响农业企业盈利能力与农户收入稳定性。
二、农业主产区极端气候冲击下的经济风险格局
(一)重点农业区域的经济地理分布
我国粮食与农产品供给高度集中于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及四川盆地等核心产区,构成国家农业经济的基本盘。东北平原作为商品粮主要输出地,承担全国玉米与大豆供给的支柱功能;华北平原以冬小麦规模化生产为主,其产量占全国比重显著,直接影响口粮市场稳定;长江中下游平原依托高复种指数和集约化经营,是稻谷与油菜籽的重要经济带;四川盆地则兼具粮食自给与生猪产业优势,为农产品供应链提供关键支撑。上述区域农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高,生产波动将直接引致农产品价格波动与农业企业收益下行风险。
(二)极端气候事件的经济影响特征
近年来,极端气候频发显著加剧农业经济脆弱性。从风险频率看,长江中下游洪涝年均发生率上升超30%,导致水稻种植企业产量下滑与保险赔付压力攀升;从区域经济效应看,东北春播期低温延后影响种植周期,推升生产成本,华北小麦灌浆期高温降低品质等级,造成收购价格折损与企业采购成本波动;从灾害链衍生风险看,暴雨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损毁农田基础设施,增加政府与经营主体的修复投入,延长资产回报周期。整体呈现突发性强、损失传导快、区域系统性风险上升的特征,对农业产业链稳定与涉农财政支出构成持续压力。
三、极端气象事件对我国农业主产区经济损失的量化评估方法
(一)评估指标的选取
为了准确评估极端气象事件对农业主产区的经济损失,需要选取合适的评估指标。本文选取农作物减产损失、农业设施损毁损失、农业生产资料损失等作为主要评估指标。其中,农作物减产损失可以通过对比受灾年份和正常年份的农作物产量来计算;农业设施损毁损失则根据设施的修复或重建成本进行估算;农业生产资料损失包括种子、化肥、农药等的损失。
(二)量化评估模型的构建
本文采用基于历史数据和统计分析的方法构建量化评估模型。具体来说,通过收集我国农业主产区多年的气象数据、农业生产数据和经济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建立极端气象事件与农业经济损失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该模型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极端气象事件及其强度,预测其对农业主产区造成的经济损失。
(三)案例分析
以黄淮海平原某主产区为例,2021年因特大暴雨洪涝,农作物减产损失达1.2亿元,农业设施损毁损失0.45亿元,生产资料损失0.18亿元,总经济损失1.83亿元。案例验证了量化评估模型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四、应对极端气象事件的策略建议
(一)强化农业气象风险的经济预警机制
构建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气象灾害预警体系,提升灾害信息的经济转化效率。推动气象数据与农业经济数据融合,量化灾害预期损失,为农户和经营主体提供具有经济决策价值的预警信息,降低因信息滞后导致的生产损失,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二)优化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结构
以提升抗灾经济效益为目标,科学规划农田水利、温室大棚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优先布局高产出区域的防灾工程,提高单位投资的减灾产出比。通过全生命周期成本评估,推广耐用、高效、低维护的农业设施,增强固定资产的抗风险能力与长期收益稳定性。
(三)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经济适应性调整
依据区域灾害频率与经济损失阈值,优化作物布局,优先推广高附加值且抗逆性强的品种,提升单位受灾面积的产出韧性。发展节水农业、智慧农业等集约化模式,降低单位产出的灾害敏感性,实现稳产增收与成本控制的双重目标。
(四)完善农业保险的经济补偿机制
加快构建以风险定价为核心的农业保险体系,扩大覆盖范围,提升赔付精准度与时效性。通过财政补贴引导保险产品创新,增强保险对农业投资的保障功能,降低生产者风险溢价,稳定农业经营预期,提升资本投入意愿与农业经济可持续性。
结论
本文通过对极端气象事件对我国农业主产区经济损失的量化评估及应对策略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极端气象事件给我国农业主产区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损失,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通过构建量化评估模型,可以准确计算极端气象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为制定应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为了降低极端气象事件对农业主产区的影响,需要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生产方式以及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等。
参考文献:
[1]姜军基.极端气候天气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与应对策略——以武威市民勤县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4,35(15):15-17+112.
[2] 李旭微.利用气象档案分析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4,(05):102-104+138.
[3] 郭丽红,张磊.农业气象智能化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河北农机,2024,(05):136-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