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大湾区创新型科普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期刊: 国际市场 DOI: PDF下载

萧文斌1 梁皑莹1 罗静婷1 李乐怡2

1.广东科学中心广东广州510006 ​ 2.广东省管理创新和发展研究会广东广州510040

摘要

本文基于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对创新型科普人才的迫切需求,针对当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教育资源失衡、课程滞后、产教脱节及师资不足等问题,提出更新教育理念、重构课程内容、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师资建设和优化政策生态五大优化路径。构建适配区域产业升级的科普 人才培养新范式,支撑大湾区创新发展。


关键词

大湾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正文


引言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随着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科普工作需从单向传播转向互动式、场景化服务。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核心区域,粤港澳大湾区正在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创新型人才的支撑。因此,加快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在我国80年代中期,许多学者开始对创新型人才进行探讨和研究,但总体来看,目前对于创新人才的概念、内涵界定并没有统一的认识,研究各有侧重[1]。但学者们提出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思维从事创新性活动并能为社会和组织创造价值和贡献的人才[2]

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已形成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格局,从人才需求方面来看,区域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根据多项研究报告显示,互联网、电子商务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需求持续增长,为应对这一趋势,广东省已实施珠江人才计划等政策,重点引进高端人才。当前亟需构建适应产业结构特点的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深化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性改革,以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3]

 

二、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高校是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场所和最佳环境,大湾区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仍存在以下不足。

(一)大湾区高校占全国总量的比例较低

大湾区核心城市中,深圳仅有8所高校,东莞7所,佛山6所,与广州的84所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一城独大”的分布格局导致区域教育资源严重失衡,难以满足科创产业密集的深圳、东莞等新兴城市的人才需求。同时,香港22所高校的科研优势尚未完全辐射至内地,三地学分互认、职业资格互通等制度仍在试点阶段,制约人才流动效率。

(二)教育理念、协同理念相对滞后

一是应试教育惯性对创新思维培养的束缚,尚未建立完整的研究架构。单向灌输式教学抑制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比例偏低,难以形成持续的科学探究热情。高校与职业教育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塑造”的倾向,在教育理念、培养机制和教育实践方面与企业需求有一定出入。二是城市间竞争激烈,忽略了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大湾区地域辽阔,涉及众多行政区域,人才分布不均[4]

(三)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脱节

课程内容陈旧,缺乏对前沿技术的及时更新。跨学科课程设置不足,校企合作深度不足,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与机制缺失,实验室、实训基地等硬件设施与产业先进技术存在代差,同时,高校和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存在显著差异,高校大多集中于理论教育,企业则更重视实践与利益导向,致力于技术创新应用,所以导致大湾区内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适应。

(四)师资队伍创新素养不足

一是创新机制缺位,教师评价体系未能有效激励教学科研创新。教学案例库更新滞后,制约实践型人才培养。二是发展定位失衡。教师培养过度侧重教学科研硬指标,导致学科战略规划与实际建设脱节。三是能力培养断层。系统化教学技能培训缺失,使教师的创新思维与科研方法难以有效融入课堂,“双师型”教师比例不足。四是成果转化乏力。校内缺乏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不畅。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途径

(一)更新教育理念,强化创新导向

一是高校亟需转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观念和目的,坚持从“知识灌输”转向“创新能力培育”,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联合港澳高校,构建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机制,构建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社会的精准对接机制;三是构建大中小学贯通的创新教育体系,加强跨学段创新教育统筹规划,探索高中与大学在拔尖人才贯通培养、实验室共建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形成协同育人生态。

(二)重构课程体系,对接产业前沿

一是开发跨学科融合课程,同时,可以及时翻译更新国外先进教材,取其精华,改进选修课的内容,开阔学生的眼界;二是引入产业界前沿案例与技术标准,定期分析产业技术趋势与岗位能力需求变化,动态更新课程内容;三是优化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如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挑选创新意识突出的学生组建专项团队、定期举办创新竞赛活动等。

(三)深化产教融合,搭建实践平台

一是完善校企双元育人机制,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通过跨学科实践锻炼其发现问题、创新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人才素质。具体而言,可通过共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同时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促进师生能力提升。二是依托广东产业集群,打造“实训基地+创新工坊+创业孵化器”一体化实践网络。不仅能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能培养其科技创新能力,为知识转化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四)强化师资建设,提升创新教学能力

一是实施“教师产业赋能计划”,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实践导师、组织教师赴企业调研等方式,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二是实施国际化人才战略,引进海外优秀师资,组织教学研讨活动,促进国内外教育理念的交流互鉴。在制度建设方面,应为教师创新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推动教学改革落地见效。同时,优化团队组建模式,通过跨学科、跨年龄段的合理搭配,实现教学科研团队的协同发展。

(五)优化政策支持,营造创新生态

一是政府加大创新人才培养专项投入,通过优化融资渠道激励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的完善,进而优化区域人力资源配置。二是构建完善的监管服务机制,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健全法律保障框架,以提升协同育人模式的规范化程度与社会认可度。三是搭建人才需求预测与培养反馈平台,形成“高校-企业-社会”联动的创新生态系统。例如,粤港澳三地在数字人才引进、职业资格互认等方面的政策探索[5],为科普人才流动提供制度基础。

 

四、未来展望

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系列举措具有综合性、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基本特点,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多方的的努力,只有推动创新性人才队伍建设的协同发展和齐头并进,才能确保创新性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预期进展,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贲雪峰.广东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基于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战略视角[J].生产力研究,2013,(02):120-122.DOI:10.19

374/j.cnki.14-1145/f.2013.02.037.

[2]朱晓妹,林井萍,张金玲.创新型人才的内涵与界定[J].科技管理研究,2013(1):153-157.

[3]黄晶,杨文斌,潘晓梦.三螺旋理论下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型人才培养分析[J].教育探索,2023,(08):7-11.

[4]黄晶,杨文斌,潘晓梦.三螺旋理论下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型人才培养分析[J].教育探索,2023,(08):7-11.

[5]魏伟,萧鸣政,唐思思.构筑创新型人才的战略优势——广东省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领导科学,2020,(02):80-8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