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伪善行为现有研究的分析评述与展望
摘要
关键词
企业伪善行为;概念种类;效应影响;治理路径
正文
企业伪善行为是对企业业绩产生负面影响的一种行为,也是一种亟待解决的问题。查阅文献显示对于企业伪善行为的治理路径可以从政策制定者、企业自身与消费者这三个角度实施。目前国内外对于企业伪善行为的研究较为深入,但研究尚未形成一个完整体系。目前已有文献的内容着眼于其概念演变、促成因素、影响效应以及治理路径四个方面。本文将系统整理国内外与企业伪善行为及其治理路径的相关文献,并总结出其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以供参考。
(一)概念演变
关于企业伪善行为的科学定性研究主要是围绕伪善这一行为来进行展开的。在演变过程中,它经过了三个形成阶段,分别是道德伪善、组织伪善、企业伪善,最后经过概念的整合汇总,得出了企业伪善行为这一概念名词。
最早对于道德伪善的研究源于心理学领域,其探讨的主要内容是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差异化、不一致的行为,即实施主体希望在自己与他人心中形成道德高尚、热心公益的积极形象,同时却不愿意承担进行道德行为所消耗的成本、试图避免这种情况的一种违背社会道德的举措。
其次便由道德伪善发展到了组织行为学领域中的组织伪善。组织伪善这一层次既包含了道德伪善这一个人层面的不良行为,还能延伸引入到组织群体层次。同时涉及的社会单元也趋于多样化,研究场景有世界银行、教育机构、生态组织等多样化场景,并从领导与员工人格、组织氛围、组织文化等方面考虑了导致伪善的潜在影响因素。
最近学者们将组织伪善这一概念从营销学领域中提炼出来,并结合运用到管理科学、商业伦理、社会心理等领域当中,这些领域对于伪善行为的研究,共同组成了企业伪善。
(二)种类界定
目前研究文献将企业伪善行为的种类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界定、区分与归类。
第一个方面的相关观点指出企业伪善行为可从对内与对外两个角度进行分类,企业内部的伪善是企业成员为了给周围人留下道德良好工作努力的人际形象,却疲于落实的一种对企业组织成员言行不一的行为;而企业外部的伪善则与上文由Wagner提出的企业伪善行为的定义所述相同;第二个方面,根据企业伪善行为的两个维度(承诺水平与执行水平)的高低程度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承诺水平与执行水平都较低的有限理性型企业伪善;承诺水平高,执行水平非常有限的怠慢型企业伪善;承诺水平高,执行水平有限但具有解决问题、获得声誉针对性的机会主义型企业伪善;执行水平高但执行水平较低的虚伪性企业伪善。在这四种类型的企业伪善中,怠慢型与虚伪性的企业因素更倾向于个体主观决策因素导致,而有限理性型与机会主义行则更加倾向于客观市场环境压迫等制约因素所导致。
目前也有一些领域的研究将企业伪善行为根据这两个维度进行了再次细化,将其分为了七种企业伪善行为如下表所示。
企业伪善行为的形成并非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不同的社会与组织影响因素会导致企业作出不同程度的伪善行为选择。学者在对企业伪善行为进行定义与种类划分的基础上探讨了导致企业伪善行为的促成因素,并借助Wagner的定义方式将这些推动企业伪善行为形成的因素划分为利益相关者因素、经济因素、组织因素与社会传播媒体因素四大类。
作为一种企业中的不良行为,企业伪善行为对各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这种影响虽然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指标去量化,但是它是真实存在的。已有文献就这种不良影响效应主要从企业本身、消费者与内部员工三个角度来展开了研究。
企业作出伪善行为决策时的动机在于通过宣传以较低的成本开支来开拓消费者市场,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但实际研究表明,在进行企业伪善行为的同时,企业可能面临着大量的成本支出,包括媒体的宣传费用,小组团队的立项落实的活动费用等。Sikka指出,公司一旦做出进行伪善行为,就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在安抚员工情绪意见防止内部员工告密、逃脱市场监督部门检查与媒体的深入挖掘之中。倘若事情暴露,公司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公司信誉与社会认可度都会大大降低,不仅如此,企业产品的销售会受到影响,股票价格暴跌,最后导致企业面临生存危机,这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连锁效应。由此可见,企业伪善行为不仅仅会损害当事者企业的利益,还会影响到与当事企业所在同一条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甚至该领域的其他企业也会受到一定的波动影响。
目前学者对于企业伪善行为对于消费者产生的印象效应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顾客对企业伪善行为的感知方面与企业伪善行为程度对顾客产生抵制情绪的影响程度方面。研究发现,企业的行为态度对消费者的购买意向有着显著的影响,在企业的行为态度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研究中,发现企业良好的行为态度会对消费者的消费意向产生十分显著的影响。若企业的伪善行为被社会揭发,消费者一旦了解到企业发生伪善行为,就会对该企业产生厌恶情绪,减少对该企业及其相关企业产品与服务的购买。
目前学术文献中结论表明企业伪善行为对于企业内部员工产生的影响效应较多体现在导致内部员工消极怠工甚至离职的行为决定当中。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联系不仅体现在经济报酬建立的物质桥梁中,一般来说,员工会更加关注企业对于自身发展的承诺。研究表明员工进入公司时会受到公司目标文化的影响,并从内心产生一种期望,一旦上层领导或者伪善行为决策者做出的行为与公司目标文化相悖,那么很有可能会引发员工的离职行为。
现有研究提出针对企业伪善行为,可通过政府相关监管部门中政策制定者营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压力环境进而控制企业伪善行为。从宏观层面来看,可以通过制定企业保证措施,在企业创立审核期签订信用协议,建立社会企业营商环境的底线,在信用体系中将企业伪善行为列入黑名单;从微观层面来看,倘若某个企业仍然投机取巧、实施伪善行为,被有关部门发现,政策制定者应当制定相应处罚措施。总而言之,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对企业政策的宏观制定与对处罚措施分条列项微观把控相结合,形成企业行善压力,使得企业从事善行更加谨慎,遵守规章制度,进而从根本上减少企业伪善行为的发生率。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需要建立起完全公正透明的企业运营模式,必须向公众公示计划如何具体落实,赋予公众以知情权并落实到位。此外,企业还要加强有效监管与惩处措施,为公司言行举止建立底线,并引入强制性惩罚措施来警醒员工。
6 参考文献
[1] Porter, M. E. & Kramer, M. R. Strategy & society—the link betwee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6, (12) : 78- 92.
[2] Heinze, D. C. Financial correlates of a social involvement measure. Akron Business and Economic Review, 1976, 7(1): 48- 51
[3] Porter M E,Kramer M 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Corporate Philanthrop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2,(12) .
Luo X,Bhattacharya C B.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ustomer Satisfaction,and Market Value”[J].Journal of Marketing,2006,70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