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研究型审计
摘要
关键词
研究型;审计;机关;规范
正文
一、研究型审计的含义
当前,研究型审计没有权威统一的解释。笔者认为,研究型审计与其他学科的理论研究不同,它不是单一的理论研究,更多的是建立在审计实践工作上,具体的审计项目上,审计实务操作基础上。2021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提到了审计要聚焦主责主业,审计机关的主责主业就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纪违规问题。因此,研究型审计不能脱离审计工作实际,要与具体的审计项目高度融合的推广应用型研究。研究型审计更多是审计观念、审计思维、审计方法、审计内容的创新。不能只重实务操作,要多的是做审计研究,着力分析和查找体制机制上的缺陷和管理上的漏洞,促进单位健全体制、规范管理。
研究型审计从广义上讲(对整个审计工作而言),在审计工作中更加注重调查、研究、分析,探求审计事项的真相、性质及发展规律等,将研究贯穿于审计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通过研究,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展审计,从而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1]。
研究型审计从狭义上讲(对具体审计项目而言),在完成审计项目过程中,要站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来思考审计工作,把促进体制机制、制度健全完善作为重要内容和目标的审计工作模式。
二、研究型审计的研究内容
(一)研究项目立项。研究型审计要求审计机关牢固树立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审计机关是政治机关,项目立项是研究型审计的起点。把立项当课题来研究,就是要从宏观上把握,党委政府关心什么、强调什么,审计就审什么,要把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紧盯产业转型、经济增长、乡村振兴等重点任务、重大项目、重大资金落实,依法开展专项审计,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精度、深度和广度。要沿着“政治——政策——项目——资金”这条线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开展研究。经济监督不能脱离资金,任何资金、项目的背后都有政策,政策背后反映的都是政治。
(二)研究发现问题。揭示问题是审计的基本职责,把问题当课题来研究,就是弄清楚问题本质,分清楚问题主次。为了精准地揭示问题,就要开门搞研究,研究被审计领域和被审计单位所涉及的规划、改革及相关政策,分析了解重大政策出台的背景、目的和相关要求;研究审计对象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改革方向、职责履行、管理体制、业务流程等。从而收集归纳各方面的情况,再联系审计实践,最终形成正确的审计观点,同时对现实问题,包括改革方向、改革路径、改革步骤要有审计思维,只有这样,揭示的问题才能做到精准,保证审计质量。
(三)研究审计建议。审计建议要精准,要符合党和国家政策导向,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就要求我们把各方面情况和政策摸准吃透,下足功夫,加强日常研究积累。把建议当课题研究,也不是单纯针对审计发现某一个问题建议而研究,而是基于审计发现问题归纳、提炼和取舍,与审计揭示的问题相互印证,针对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从推动完善制度机制、推动优化行业政策、推动健全法律法规等层面研究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体现审计“微观入手、宏观着眼”的专业优势,把对微观经济的审计监督同促进加强宏观管理结合起来。
(四)研究成果应用。通过研究审计成果的开发和利用,审计成果价值可以得到提升和拓展。发现问题时,深入分析审计查出其成因,寻找体制机制制度存在的缺陷,指导被审计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做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剖析原因、提出建议一气呵成。
三、开展研究型审计的重要性
(一)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履行新时期审计职责的必然要求。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侯凯审计长指出“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实现新时代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为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强化审计治理能力建设,推动制度优势更好的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审计机关就必须开展研究型审计。只有通过研究党委、政府工作重点、改革进程的难点堵点、社会公众的关注热点,才能形成有助于服务决策、服务民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性成果,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
(二)开展研究型审计是提高基层审计工作质量的需要。基层审计工作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将发挥审计宏观性、建设性作用的理念融入具体审计工作中。在全面准确揭示问题的基础上,“跳出账本搞审计,跳出审计看经济”,深入分析研究问题,并从体制机制上提出审计建议,实现审计研究成果更加优化,切实发挥审计“治已病、防未病”职能作用,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三)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加强基层审计机关队伍建设的需要。全面开展研究型审计能够强化学习型机关建设,促使审计人员加强学习,培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拓宽审计人员的宏观视野,有效提高审计人员的能力建设,促使审计人员成长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审计人才。
四、研究型审计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一)财务管理审计
财务管理审计是研究型审计的一项重要应用,在财务管理审计中,审计人员通过对单位的财务报表进行详细分析,了解其资金运作情况、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风险等方面的情况。通过研究型审计,可以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例如,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研究,评估其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单位提供改进预算管理建议。此外,研究型审计还可以对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益进行研究,评估其资金使用的经济性和效率性,为单位提供优化资金运作的建议。
(二)绩效评估审计
绩效评估审计是研究型审计的另一项重要应用,单位的绩效评估是衡量其工作成效和目标达成情况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单位的绩效进行研究型审计,可以客观评估其工作成果和绩效水平,并提出提高绩效的建议。例如,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工作目标和实际工作情况进行研究,评估其目标达成情况和工作成效,并提出提高绩效的具体措施和建议。此外,研究型审计还可以对被审计单位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研究,评估其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单位提供改进绩效评估的建议。
(三)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是研究型审计的又一项重要应用,单位的内部控制是保障其财务管理和工作运行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研究型审计,可以评估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合规性,并提出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议。例如,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控制流程进行研究,评估其合规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和建议。此外,研究型审计还可以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管理制度进行研究,评估其风险的识别和应对能力,为单位提供加强风险管理的建议。
(四)资源配置审计
资源配置审计是研究型审计的又一项重要应用,被审计单位的资源配置是实现其工作目标和任务的重要保障,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资源配置进行研究型审计,可以评估其资源利用的科学性和效益,并提出优化资源配置的建议。例如,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资源等进行研究,评估其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效率性,并提出改进资源配置的具体措施和建议。此外,研究型审计还可以对被审计单位的资源管理制度进行研究,评估其资源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为单位提供加强资源管理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禹丹.有效提升审计服务国家治理能力的路径探析[J]. 现代审计与会计,202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