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全球化冲击下中国外向型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期刊: 国际市场 DOI: PDF下载

张媛春

中电科蓉威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

在逆全球化浪潮中,我国外向型企业面临着全球贸易格局改变威胁企业生存,海外投资环境不佳企业难以外迁,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国外订单压价与国内生产成本上升形成剪刀差,转型困难等问题。基于此,外向型企业应该积极开放市场扩大境外投资,提升自主创新力并加强内部管理。同时,各级政府也应进行制度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并加大政策支持,助力我国外向型企业突破当前逆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经营逆境。


关键词

逆全球化;全球化;外向型企业;对策研究

正文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展现了当今世界的发展进程,各国家、民族因此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经济全球化中,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生产按照不同工序分散到生产成本较低的各个国家或地区。在这一时期,中国大量企业依托着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凭借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环境治理成本及自然资源成本的比较优势,利用发达国家全球产业转移和产品价值链分解的机会成为外向型企业。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加快,世界范围内社会资源的流动加速,产业链不断进行重组,各国经济呈现出了不平衡的发展状态,一部分国家受到了全球化的消极影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尽管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快速发展,也无法在逆全球化的冲击下置身事外。在逆全球化浪潮中,我国外向型企业面临着全球贸易格局改变、海外订单减少、国外订单压价与国内生产成本上升形成的剪刀差、转型困难等问题。

中国外向型企业在逆全球化冲击下面对的问题

(一)全球贸易格局改变,威胁企业安全

近些年来,小范围区域性及双边性贸易规则使WTO主导的全球贸易和投资规则逐步被破坏。而这些非多边性和非全球性的贸易投资规则本质上是逆全球化的表现。在原有的以WTO为核心的体制下,各国的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只要在产品生产的某一环节具有比较优势即可参与国际分工,并不需要在生产的所有阶段有比较优势。各国家的跨国企业也按照各地区的不同特点和优势来组建全球价值链,把产品生产的特定环节安排在特定地区,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扩大利润。部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得益于这种要素分工模式,融入了国际分工体系。中国便在这种国际分工下从一个工业基础弱的地区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制造大国。如今,在逆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贸易保护主义又开始兴盛,单边主义和民粹主义受到大肆追捧,双边性和区域性的多边协定也正在一步一步取代多边贸易投资体系。跨国企业为了获得贸易便利和市场准入等各方面的优惠待遇,会优先选择和自己位于相同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进行商业合作,开始重新制定全球产业链。这将直接促使这些跨国公司减少或取消对中国企业的订单,使中国企业的订单数量减少。由于中国的外向型企业大多承担了发达国家生产链条里的中低端加工制造环节,容易在重组价值链的过程中被冷落甚至被剔除,受到了较大的外部冲击。

(二)技术创新能力有限,陷入低端锁定

中国外向型企业中参与生产技术研发的代工企业大多数为私营企业,没有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的能力,因此众多企业选择了风险低、技术要求不高的生产环节。商务部数据显示,拥有自身品牌和技术的外向型代工企业不超过30%。大多数的代工企业为名优品牌进行代工或贴牌生产,试图通过规模效应赚取中间利润。这些企业也凭借着自身的低成本生产优势成功地融入了跨国企业的全球价值链中。但是,很多外向型企业由于长期为跨国企业生产,对海外市场和订单的依赖程度不断升高,选择放弃了自主品牌构建和技术研发。当跨国企业或其所在国家面临经济危机的困境时,外向型企业一定会被波及。在目前逆全球化趋势下,转型调整是中国外向型企业的必要选择。他们应该将重心转移至自主品牌设计和生产技术研发环节上,同时扩大国内市场,延长生存寿命。

(三)成本剪刀差加大,恶化企业环境

在逆全球化下,中国没有被部分国家签订的区域性和非多边性贸易协议囊括其中,而是被排除在外。跨国企业因此放弃了原本在中国的生产及加工业务,将其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地区的特点便是有更多的投资贸易优惠政策。美、英、韩、日等国家的许多跨国企业在近些年来相继迁出。同时,一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借此机会利用其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不断推出鼓励性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他们希望借助投资提升自身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并融入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此时,跨国企业利用这个机会对中国外向型企业的订单进行压价,若企业不接受低价订单,就可能被跨国公司淘汰出合作名单。因此,外向型企业的生存只能借助于从内部降低成本。但事实是中国外向型企业的国内生产经营成本不仅难以下降,还面临上升的压力。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和环境保护成本等众多成本的提高使外向型企业无法降低内部成本。一方面跨国企业对我国外向型企业压低订单报价,另一方面各生产要素和环境治理成本组成的内部经营成本持续上升。二者相加形成了成本剪刀差,外向型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生存环境不断恶化。

中国外向型企业在逆全球化冲击下的对策研究

(一)进行制度创新,加强政府引导

政府要根据逆全球化冲击下外向型企业面临的困难,进行针对性的政策创新。例如, 制定临时性和特定性的减税降费政策,辅助那些对“稳增长”和“稳就业”积极响应并做出贡献的外向型企业脱离困境。此外,我国外向型企业应充分利用在国际生产、营销活动中获得的技术知识、管理经验和资本积累,借助政府的推动性、鼓励性政策,发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积极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转型,摒弃对落后产品和产业的依赖。

(二)加强知识产权,推进自主创新

我国外向型企业应将发展的重点集中到技术创新上,加大对技术创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首先,强化技术创新必须善于合作和学习。外向型企业在意识到自身与竞争对手的差距的基础上,要向技术创新做得好的国家和企业学习。一方面要学习先进技术和创新思维;另一方面要学习顶端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经验,提升自身技术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其次,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形成研发优势还需要大量的创新性高技术人才。一方面要加大对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要升级企业的激励制度,让在生产和外贸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创新人才有机会脱颖而出;另一方面要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组建自身的研发部门,逐渐提高原创产品在业务中所占的比例,可以通过与相关高校合作,采取订单培养人才的方式等。

(三)加强内部管理,优化贸易渠道 

在逆全球化新特点下,外向型企业还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来对抗外部冲击。企业需要从产品研发环节入手,全面提高内部管理效率,从而降低综合经营成本。首先,企业可以增加生产经营环节的自动化投入。通过技术创新升级生产环境及设备,扩大自动化生产规模,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其次,加快数字化转型的进度,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信息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从管理层面提升内部管理效率。

此外,外向型企业自身需要优化贸易渠道及方式。企业可以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对接外贸项目,打造多样化的外贸渠道。例如,中国外向型企业可以与所处自贸区的合作伙伴加强合作,利用自贸区扩展渠道;关注电商平台,开展跨境电子商务活动。

四、结语

随着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全球经济的不确定风险增强,我国外向型企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逆境中。首先,区域性及双边性贸易规则开始逐步瓦解WTO主导的全球贸易投资体系。跨国企业开始重构全球产业链,将促使中国企业的海外订单被减少或取消。其次,外向型企业总体上技术创新能力低下,难以摆脱逆全球化形势影响。最后,跨国企业对我国外向型企业压低订单报价,生产要素和环境治理成本组成的内部经营成本持续上升,二者相加形成了成本剪刀差,压缩了外向型企业的利润空间。

逆全球化现象使生产要素无法在全球实现最优配置,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逆全球化对经济的影响将逐渐减弱,直至被扭转使经济重新回到全球化发展方向。目前中国外向型企业应提升自主创新力,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和核心竞争力;并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从而降低综合经营成本。同时,各级政府也应进行制度创新,帮助外向型企业摆脱融资难障碍,确保外向型企业在众多挑战下实现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 汉斯·彼得·马丁,哈拉尔特·舒曼.全球化陷阱[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97.

[2] 盛垒.疲弱复苏的世界经济:新变量、新趋势与新周期——2017年世界经济分析报告[J].世界经济研究,2017,(01):3-17+135. 

[3] 吴志成,吴宇.逆全球化的演进及其应对[J].红旗文稿,2018, (03):32-34.

[4] 吴念鲁,杨海平.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思辨[J].中国金融:2018, (10):80-82.

 


...


阅读全文